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220523|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兴宁姓氏大全

[复制链接]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7 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本贴为原创贴,敬请他人在转贴时务必注明转自“兴宁社区www.xn528.com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二、本贴中所介绍到的姓氏,先为兴宁简况(此即为本人原创),后附“客家人社区”中shlzy发的“客家姓氏”中对应部分,因此在转贴时不再注明。谨此向shlzy先生表示感谢!

本主题中姓氏目录(计61姓):


分页  所列姓氏                  姓氏数量
1   刁、马、王、邓、石、叶、卢、丘         8
2   伍、邢、朱、邬、刘、江、许、巫、李、杨     10
3   吴、何、孙、邹、余、沙、汪、沈         8
4   陈、张、林、幸、罗、周、欧阳、练、范、胡    10
5   柯、饶、钟、骆、袁、萧、高、郭、唐       9
6   黄、龚、傅、彭、曾、游、谢、温、赖、蒋     10
7   蓝、廖、潘、黎、薛、魏             6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3 | 只看该作者

一、兴宁姓氏概况


    兴宁现有人口中计共130姓。其中有10多姓是解放后迁入的。现按姓氏笔划为序开
列于后:
    丁、刁、万、马、王、韦、毛、方、邓、孔、古、石、叶、卢、田、丘、白、冯、吉、成、邢、朱、乔、邬、伍、华、危、刘、许、江、庄、池、孙、阮、牟、李、杨、巫、杜、严、苏、吴、何、余、邹、沙、汪、沈、宋、陈、陆、邵、张、林、欧阳、幸、范、罗、易、卓、周、金、郑、郎、房、练、胡、赵、柯、柳、项、钟、饶、侯、俞、姜、浓、骆、姚、袁、萧、夏、秦、徐、殷、钱、翁、凌、唐、高、涂、郭、陶、黄、龚、曹、梅、盛、崔、梁、康、章、彭、蒋、董、葛、韩、覃、揭、傅、曾、谢、童、游、温、蓝、鄞、赖、简、窦、蔡、管、谭、廖、熊、黎、潘、薛、戴、魏。
    现有130姓中,人数不足百人的有37姓,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3l姓,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39姓,万人以上的23姓。各姓多聚族而居,有逾千以至万人以上者。为联系族谊,纪念祖先,明清时期以至民国初年各姓竞相建造祠堂,地点多集中于县城内。有的一姓多间,“陈七、罗八、李十三”,可见大姓祠堂之多。据解放前统计全县城乡各姓祠堂不下百间。每岁冬至日,各姓人氏齐集祠堂举行合族祭祀,祭礼庄严肃穆。各姓祠堂均有堂号,多取自昔时郡望(古代郡中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如刘姓之彭城堂,陈姓之颍川堂,也有为纪念其远祖官爵或盛德的,如王姓之三槐堂、杨姓之四知堂等。解放前一般人宗族观念浓重,各姓豪强私植势力,各据地盘,称霸一方,宗族间往往为本身利益而生纠纷,有些竟酿成械斗,俗称为“斗杀”,如争坟地(风水)、争山林水利等,其中以祖宗坟地纠纷而生的械斗最多。宗族械斗不免人财两耗,无不两败俱伤,往往损失惨重。如解放前40年代的刁坊曾、罗斗杀。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新圩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彭、廖斗杀外,族间械斗已基本上绝迹,人们的封建宗族观念巳逐渐淡薄。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3 | 只看该作者
二、部分姓氏源流
    本节所述各姓源流,多是根据族谱所载。民间流传的族谱,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诸
多牵强附会;辗转传抄,错漏亦所不免。资料所限,难于考证,仅据以志。

(以下姓氏按笔画顺序排列。)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3 | 只看该作者
刁氏
    刁氏为貂勃之后。貂勃是战国时齐国的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古时貂、刁
声同而字异,本一姓。刁氏源出弘农(古郡名,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一带),望出渤海
(今河北沧州一带),后世遂以“弘农”为堂号。明洪武初年,刁氏入粤始祖刁清,自福
建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坪迁广东潮州府揭阳县蓝田村,洪武三年(1370年)再迁海阳县丰
政大椹(今丰顺)。二世刁文甫及文信由海阳徙兴宁南厢河塘堡刁潭。后裔分迁于坪塘、
瑶岗、雪岗岭及西郊观音堂、宁新横湖、坜陂布地、罗浮浮南等地。全县计约5900人,
80%居住于刁坊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4 | 只看该作者
马氏
    据《马氏族谱》记载,战国时赵王之子赵奢,因功受封为马服君,子孙以爵为氏,为
马氏得姓之始。东汉时马援、马融显于朝,世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后世遂以。扶
风”为堂号。马援之后唐初迁博州茌平(今属山东),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迁福建
清流。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徙长汀,南宋初年马七郎移宁化安乐乡,为闽汀派马氏
之始祖。七郎之九世孙马十三郎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出任惠州府营千总,十年落居
于兴宁西厢茅塘堡乌鸦落阳,即今五里村境内.后世分迁于刁坊坪塘、北厢会众岭等地。
开基至今已570余年,世传22代。全县马氏计有1500余人,主要居住于福兴、刁坊、宁
中3个区。

  《元和姓纂》云:“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据考,嬴姓之后十三代孙,名为造殳,周穆王赐以赵城,于是为赵氏。赵氏后来居于晋,晋亡后赵氏为诸侯,后来不断发展,与齐、楚、韩、魏、燕同为六国并称王。其子孙赵奢大破秦军有功,被封为马服君。马姓即是从赵奢封马服君后,改“马服”为单姓“马”而来。赵奢五世孙马通,在汉时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后,人丁蕃盛。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所以后世姓马的中国人皆以陕西为其早的发源地,郡望也就是扶风郡。在历史长河中,马氏传承七十余世,经历二千四百余年。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主要在北方发展。唐朝末年,中原许多马姓人口南迁,其中马殷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逐步扩展势力,至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马殷有子数十人,分布于闽、粤的许多地方。明清以后,许多马姓移居海外。
    马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著名姓氏,在中华多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尤其是回族之中,马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回族马姓则因信仰穆斯林教,由“穆斯林”或“穆罕默德”的“穆”转音而来。马姓历史上涌现出无数名人,如东汉时的大将军马援、经学大家马融,三国时的机械制造家马钧、名将马超,唐代名臣马燧、马植,元代的史学家马端临、剧作家马致远、文学家马守常,明代的航海家马欢,近、现代的考古学家马衡、作曲家马可等等。
    马姓和其他客家先民一样,在从中原向南迁徙过程中,颠沛流离,经历了千辛万苦。据江西省修水和连城四堡《马氏宗谱》记载:唐昭宗大顺二年(891),马氏入闽至宁化安乐乡,有兄弟三人:一郎迁入汀州府四堡赖家坊,其后代七郎君至南宋时迁移到四堡折桂;二郎迁到永定西洋(江西修水马氏始祖据说由此地移居);三郎移居粤东。而上杭马氏则是由在汀州府的一郎播迁至四堡而来的。连城四堡开基始祖为马念一郎,生三子。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4 | 只看该作者
王氏
    兴宁王氏大致分为和山派、栅里派和黄陂里派,均出于同一受姓始祖,亦同为三槐
堂王祐之后。谱载:“受姓始祖晋,周灵王太子,以直谏废。……灵王以其不及嗣位,遂
封太原,命为王氏,世居山西太原琅琊”。东晋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北宋末由金陵(今南
京)移居福建泰宁。和山王氏始祖王傅,南宋高宗时官广东梅州左赞大夫,辞官后卜居
于县内和山村。后裔分迁于坭陂汤湖、宁中车下、宁塘邹陶、石马蕉坑、刁坊瑶岗、神
光山武章坑、坜陂竹桥里等地。南宋理宗时有王钦哉兄弟,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随
父做官到潮州,任满后兄弟留寓程乡(今梅县)石坑,后卜居于兴宁二都下崆,其孙定
居于城东栅里,后裔分迁于罗浮大信、黄槐宝龙、宁塘坪塘、宁中竹丝湖、西郊马路下、
永和细坑祗等地。黄陂里派的远祖亦籍河南祥符,后世经江西入福建,南宋嘉定二年
(1209年)移居长汀。明洪武年问王惠钧因避周三之乱,流落西厢黄陂里白水塘。后裔分
迁于刁坊墨池、新陂福庆、叶南黄竹、龙田石壁等地。王氏在兴宁定居,远者已有700多
年,已传28世,主要居住在坭陂、宁塘、宁中、福兴、石马、罗浮、新陂、径心、城郊、
刁坊、坜陂、永和、龙田、黄槐等17个区,合计约3万人,其中坭陂约占四分之一。
王?

渊源世序
  王姓,是我国各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其源远流广,系出多门。据《中华姓氏通书》载:“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就纷纷以王为姓,其后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从而形成王姓的众多来源。”概括地说有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妫姓之王、虏姓之王、以及赐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换姓之王、复姓之王等诸多门系。正如宋人郑樵要所说:“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上杭王氏,是为黄帝开族,系出姬源,子晋受姓,派衍太原。史载,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也称王子晋,又名王晋、王乔(公元前565—前549),因直谏被废为庶民,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烈仙传》则曰:周灵王太子晋,聪明天纵,善吹笙,作凤凰鸣,年15娶累氏为夫人,16岁游伊洛之间,浮丘生接引上嵩山,后乘白鹤至缑氏山头,宾而天仙。至周敬王时,其子宗敬,官至司徒,有功于朝,敬王赐姓,显王追封,以王为氏,遂为受姓之祖。其受姓世序为:子晋—宗敬—纲—错—典—渝—息—恢—原—佐—颐—翦—贲—离(子:威为太原郡祖,元为琅琊郡祖)—威—远—常—高—吉—骏—崇—尊—嘉—霸—咸—烈—泽—昶—湛—承—述—坦之—愉—缉—慧龙—宝兴—琼—遵业—松年—邵—圭—敬德—贯—臻—泰淑—晖—瑾—谋—吉—该—余—项—珰—胜业—怀—勤—著—祥—充(兖)—大明—伯玉—知清—绍—友辉—克俊—正卿—薰—大璋—继宗。(以上世系源于闽西各县《王氏族谱》,但闽西《王谱》与《中华姓氏丛书·王》对照,世代不一,出入悬殊,难予辨析。如自太子晋至王咸,《闽西谱》记为15代,《丛书·王》则记为21代。《闽西谱》把王错定为第四代,《丛书·王》则定为11代。所有这些,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分布概况?
  上杭王氏,是其受姓69世继宗之裔孙。继宗,字用章,官任汀州刺吏,卒于汀州官署,妣邹氏恭人,加封贞节夫人。夫妻合葬于江西庐陵什乡水吉白砂。生有三男:黼、黻、猷。长男黼,号伯一郎,恩贡生,葬上杭回龙。生三男:均勇、均德(号千四郎)、均政。次男黻,号伯五郎,宋大学贡元,葬永定瑶上。生七男:千一郎(字均绚)、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据考上杭王氏,是其70世黼的次子均德和黻的长子均绚二位同祖父兄弟的两大支系。?
  均德支系,发祥于武平桑梓坑。始祖均德,号千四郎,讳森,生于宋淳佑二年(1242),贡生,仕江西抚州教谕,后仕武平县令,总督18寨兵民,因抗元兵有功,加封抚民令。后在武平桑梓坑(今武平丰田村)开基。卒于元至顺元年(1303),享年89岁,葬于武东潭溪里(塘),形为“醉翁倒椅”,又称“野猪咆地”。妣林氏四娘,卒于元太定四年(1327),享年75岁,葬于武平岩前乳洋葫芦桥,形称“倒地葫芦”。共生10男: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万六郎、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万十郎。有趣的是万十郎加冠一“马”字,其所以加马字者,乃均德平寇时失去战马一匹,数日未归。是晚十郎诞生,马乘夜奔回。故均德喜而加“马”,称“万马十郎”。其裔分布在才溪、官庄、湖洋、旧县、白砂、蛟洋、南阳、城关等地,其中以才溪居多。?
  均德支系才溪王氏的开基祖,是均德九子万九郎。其先由武平迁长汀寓居,生有四男:寿兴、德兴、福兴、友兴。其中寿兴于明洪武年间,从商闽粤,路过才溪,结识刘家与其女有婚盟之约,且视才溪为风水宝地,遂由长汀王坊徙来才溪开基、奉万九郎为开基始祖。寿兴,妣修、刘氏,葬于才溪村尾,形为“猛虎擒羊”,碑联曰:“后镇三台如踞虎;前屏一案倣游龙”。才溪均德王氏,曾于清康熙年间建有祠宇一座,世称“太原堂”。此祠地点适中,气派雄伟。至1971年因建才溪宾馆拆除后,于1998年经族众集资在原祠背顶重新兴建。新祠巍峨轩昂,不亚于前。?
  均绚支系,发祥于稔田的石牌和太拔的大地。始祖均绚,号千一郎,讳启文,宋郡庠生,生于宋绍熙元年(1190),卒于宋咸淳十年(1274),享年85岁。幼年随祖父继宗在汀州刺史任所多年。后游武平寓居均德县署。因时值宋末元兴,兵祸频仍,民生凋敝,无意仕途,始由武平冷水洋徙至上杭石牌开基,娶妻丘、巫氏,生男三十郎。继后又迁到太拔大地,遂为大地开基始祖。续妣黄三八娘,又生三男:念二郎(裔迁广东、江西等地)、念六郎(幼归邓家)、念八郎。考与丘、巫妣合葬丰稔石牌,形称“孔子弹琴”。黄妣葬大地上村,形曰:“仰掌穴”,俗呼“赌钱婆太”,碑联云:“太原承一脉;大地发千家”。故其世居上杭祖地者,为三十郎、念八郎两大房系。即:长房三十郎,其裔原居稔田石牌,而后分别迁至庐丰太古羊屋、安乡西坑和泮境大坝里、祖加观音堂、彩下雷头下等地开基。其中大坝里、观音堂的开基祖为仲一郎,建有祠宇一座。相传祠宇建成后,曾直接到石牌均绚祖祠传迎香火,供奉祖先。此祠虽规模不大,但祠址位居田段中间,四周阡陌纵横,面前视野开阔,大有“明堂容万马,身价传天下”之势。?
  满房念八郎,其裔分布于太拔大地、上村、吴坑、黄岩,蓝溪欧源坑、溪口鱼子岩、临城黄竹、九洲、月光岭和才溪、郭车、城关等地。其中以大地居多,才溪、郭车次之。?
  均绚支系大地王氏,包括上村佐坑、鹅公子背、水山背、大地坪上、神岭下和大园里等自然村。由于其人口和房系众多,各自都建有自己的祖祠,且都结构华丽,颇具规模。特别是大地坪上的“王氏宗祠”,“龙”为螳螂,形象毕真。前水(鱼圹)后山(树林),相交辉映。祠身三堂五进,还有曲折回廊。祠门宏伟,门联云:“源流姬水家风古;派衍缑山氏族繁。”门前左右还有石狮和石桅杆27对,堪称远近一流,惜已毁。?
  均绚支系才溪王氏,是其四世大六郎,又称五六郎裔先由大地迁吴坑,再由吴坑迁至才溪,住于“才溪光荣亭”畔的上坑和上王、高排、科里、陈坑等地。其在上坑建有祠宇一座,与均德支系的上“太原堂”遥呼相应,称下“太原堂”,其门联曰:“槐树永新门第;兰亭远振家声。”?
   均绚支系郭车王氏,是其第十代法璇迁入。法璇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弘治初年由太拔吴坑迁到上郭车开基,奉为郭车王氏开基始祖。卒于嘉靖二十年(1541),享年72岁,葬郭车南山;妣吕氏,葬郭车畲坑岭。生男道隆,配黄、陈氏,生四男:国思、国政、国康、国和,自此形成四大房系。其中国思官任宁都巡检等职,其裔随任迁江西、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其余三房后裔,则大部分留居祖地。其原建有上祠堂,下祠堂各一所。上祠在1970年因国家建设而拆除,下祠则于1985年修葺一新,其门联云:“法德流芳贻谋燕翼;璇功永佑业绍箕裘。”?
  上杭王氏,枝繁叶茂。自入杭定居后,就不断有其裔孙往外迁徙,向外发展。其近者有迁到永定、长汀、永安、三明、泉州等地的;远者有远播广东、江西、浙江、四川乃至海外的。同宗之谊,血浓于水。亲情与血缘,成了世居祖地者与外迁远播者之间进行联系的纽带。故而二者之间,不断有人互相拜访,相互联谊,共促文明进步。如外迁至广东韶关,永定采地,江西吉水、永丰,浙江云和、龙泉、松阳和四川内江等地方的王氏宗亲,或在春秋祭祖之期,或为编修族谱,多次来杭寻根、谒祖。又如旅居台湾的王洪兴先生,生前多次携妻带子回乡探亲,扫墓,死后其妻吴美子女士,还年年坚持不断,回乡一至二次,并出资兴建石拱大桥一座,命名“洪兴桥”,同时,还捐款修建水泥球场,修筑水泥村道,其情系亡夫故土和乐善好施的美德,深受众人赞誉。?
郡号、人文?
  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大望族。世有“武库将军氏,文豪宰相家”的美誉。由于其人文荟萃,累显高官,故其郡望之多,更为全国之最。正如《中华姓氏通书·王》所述:“王姓,现在是中华民族的第二大姓。……自汉代以来,至少有二十一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等,显贵历史长达数百乃至千年,人才辈出,世系不断,名载坟典,于世有证”。?
   上杭王氏,系属太原郡望,故郡称“太原郡”,堂为“三槐堂”。其通用堂联有:“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三公槐树;一甲梅花”等等。“两晋家声”:指西晋有王祥、王览、王浑、王湛、王承、王坦之、王愉、王浚、王戎等名人;东晋有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名人,是为王氏家声的鼎盛时期,故世有“两晋家声”、“两晋遗风”之颂。“三公槐树”、“三槐世泽”:指宋人王?(官至兵部侍郎),曾手植三棵槐树于庭前,取号:“三槐堂”,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其后,果有其子王旦,仕至宰相,位进太保。且其孙王雍、王仲、王素分别任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兄弟同朝,位居三公。故世有“三槐世泽”之颂,且泽及整个王家,普遍仿建三槐祠,沿用三槐号。“一甲梅花”:指王安石考取进士,位列前茅,故谓“一甲”。他又写过一首著名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故被颂为“一甲梅花”,既颂其人,亦颂其诗,且成典故。
  上杭王氏,虽居住在山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他们发挥客家人敢于开拓拼搏精神,承先启后,艰苦创业,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培育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流芳于世。如明、清时期有:王国与,举人。王国宁,举人。王瑞珠,诗人,著有《绮云楼诗抄》。王慎德,拔贡,究心医理,著有《中华医粹》等等。特别在革命风云变幻之际,有378名革命烈士,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有:王长胜,韩江纵队第九支队队长。王荣崇,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王瑞明,福建省工农通讯社主任等等。有九位革命战将,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王直,原福州军区副政委,少将。王胜,原装甲兵学院副院长、少将。王奇才,原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少将。王贵德,原铁道兵副政委、少将。王香雄,原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少将。王集成,原铁道兵副政委,少将。王荣光,原江苏省军区副政委,大校。王福瑞,原沈阳军区后勤部干部部部长、大校。王培臣,原胶东半岛国防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大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有更多的年青一代,在各条战线上茁壮成长。如王育科,曾任北京军区化工厂厂长,大校。王树英,曾任总后勤部建筑设计院院长,大校。王永尧,现任扬子江石化总公司炼油厂厂长,高级工程师。王德林,现任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等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又涌现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如才溪的王兆先、王养华,上郭车的王德兴、王德怀等。他们劳动致富后,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办学,筑路扶贫,其乐善好施精神,受到众宗亲的称赞。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4 | 只看该作者
邓氏
    《邓氏族谱》称其始祖为从曼公,是殷商武丁的叔父,封于南阳为邓侯,其后因以为
氏并以“南阳”为堂号。邓氏发源于河南、湖北问,后逐渐南移。唐时邓如岳居湖湘,时
遭兵乱,偕弟徙居江西南安府南康县石下南粱。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邓志斋由
福建宁化县石壁都禾口村移居广东湖州府程乡县松源开基,为邓氏梅州始祖。元时,其
六世孙均政由梅州迁兴宁水口峭峰,为兴宁开基祖。后裔分迁大龙田蓼塘、叶塘洋陂、宝
山背螺塘肚、永和松树坪及蓼塘尾、径心章印邓塘坳、大坪兰亭倒角里等地。此外水口
光华村邓氏系自五华龙塘迁入。兴宁邓氏主要分布于永和、水口、叶塘、径心、新圩、大
坪等区,全县计有5400余人。


  《通鉴》记载,公元前1300多年,商王武丁,敕封满叔(季父)曼于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为邓侯,曼就以国为姓,邓姓从此开宗。虽然另有一说,《姓氏考略》云: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曾封邓王。南唐国被宋朝灭掉后,宋太宗曾诏捕其宗室甚急,邓王李从镒的儿子天和逃脱,以父封为姓,改称邓氏。但这只是一个支系,邓代的开姓始祖是黄帝27世孙曼公德阳,这是毫无疑义的。
   邓氏的发祥地——邓州,居黄河以南、汉水以北、西陕以东,处于黄河中下游南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利于耕植,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自从曼公德阳受封南阳,赐姓邓氏,分封食采,世袭侯爵以来,历经22代,六百多年,人丁兴旺发达,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汉初,42代邓通佐朝有功,汉文帝赐铜山铸钱,“通氏元宝”,富甲天下。东汉开国元勋邓禹,讳震,字仲华,原籍南阳府新野县,后移湖广(湖湘长沙府?陀河白水乡)。邓禹辅佐刘秀光复汉室,功勋卓著,封侯拜相,首享云台阁(表彰功臣的纪念馆),食禄四县。邓氏以南阳为郡望,堂联有“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等。
    邓绾(1028—1086)字文约,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辛亥岁进士及第,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九年(1076),因事进谏,被神宗责以“有失中承直谏”,贬于虢州(今河南卢氏县)。神宗崩,赵煦即位为哲宗,降诏邓绾出任邓州。邓绾秉性刚烈,厌倦公牍,不再出仕,假托病故,宋哲宗天佑元年(1086),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迹于泉州试剑乡。邓绾是为入闽始祖。进而续衍为“闽汀世系”:绾——调元——洵武——肃公——大猷。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5 | 只看该作者
石氏天下石姓网  天下石姓论坛  石姓寻根论坛
    石氏为春秋卫大夫石措之后。石碏原姓姬,名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其孙石骀仲以祖父字为氏,后世奉石碏为始祖。石氏发源于今河南、河北一带。闽南开
基始祖石螽扈原居金陵(今南京),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因征黄巢入闽,在泉州
同安县(今属厦门)竺溪仁德里立业。至五代时石氏巳成为闽南大族。南宋末年三十七
郎自福建宁化葛藤坳出仕广东惠州,后在该处落居。明洪武末年(1890年前后)其玄孙
石崇山溯东江而上经老隆入兴宁,卜居于北厢龙归洞陶古村。后世分迁于陶塘、深坳、浊
水坑、后山及黄槐黄溪、龙田坪塘、罗岗石屋排等处。此外,永和镇板子岗和坭陂镇也有
石姓居住,但人数不多。全县石氏约1.3万人,95%居住在黄陂。






   一、石姓渊源
  据《春秋公子谱》称,春秋卫国系石姓发源地,春秋卫国大夫石碏是石姓鼻祖。石碏生于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即公元前766年,今甘肃省武威市一书香之家,从小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公元前731年为卫国大夫,辅佐朝政。他为官清正,提出“倡六顺”、“反六逆”学说。《左传》载,石碏谏卫桓公宠州吁,桓公(姬林)不听。卫桓公十六年(前716年)桓公之子州吁袭杀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石厚参与其谋,石碏得知,用计将州吁、石厚处以极刑,迎立桓公次子晋为君,卫国得安。卫君视碏忠义纯臣,号石为姓,自此开创石姓。
  石碏后裔石骀仲亦为卫国大夫。因石碏生于武威,君封武威为石氏郡,望出武威。石氏在卫国上下为官甚多,为望族,并逐渐播迁甘肃各地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至汉时,石氏大量播迁至渤海(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地区),河内(今河南省境黄河以北地区),蕃衍生息。石姓开宗以来,辗转中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子孙昌荣,逐渐扩迁江南。
  二、入闽石氏
  据《福建通志》云,源于北方的石氏,南迁福建、广东、广西,始于唐代末期至五代之后。石氏入闽太始祖螽扈,字振卿,妣南宫赵氏,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唐僖宗光启二年(886),螽扈26岁,授福建南部都尉,统兵入闽,旌旗标识“武威军”,越三年,战绩辉煌。回京后,因平乱有功,恩封副闽中王,光禄大夫,辅佐朝政。其妣南宫赵氏封一品夫人。其子琚,字子美,号正庵,谥文献,后唐明宗三年戊子进士,官为内阁中书勋郎中,历官吏部尚书,拜右丞相,后派出江南寿州八公山景仪村为先籍。父子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迁居福建,闽中始有石姓。初居苧溪(今厦门同安境内),后其裔孙迁泉州高浦西安乡,传70余年,到四代孙元教迁居泉州镇海卫。子孙又迁漳州、福州及浙江省等地。宋仁宗皇佑年间,石氏一门七进士三尚书,在泉州建有高浦祠堂石氏家书庙。其门联:宗室尚书庙;银同甲族家。在漳州城总爷后街有司勋石公祠,泉州内井亭巷建有石氏吏部书庙。
   自入闽始祖螽扈唐一世传至十四世,福建多数县份有石姓,且扩展到台湾、江西、浙江、湖广、云南及四川等地。其中十一世鲁万、鲁千和鲁亿三兄弟分别留居镇海卫、迁居龙岩所内龙门员岭长塔和广东潮州。鲁千字五九,妣陈念三娘,泉州支派,于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由泉州镇海卫迁龙岩员岭长塔,建祠于长塔。至唐十四世传宗盛、宗友、宗达,又从长塔分迁:宗友迁漳州南靖吴宅和黄竹坑繁衍,宗达迁广东兴宁、连平、博罗等地发达。宗盛,字小九郎,生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卒于元朝大德七年(1363)。于宋淳?(1243)从龙岩长塔迁武平中堡开基,是为宋开基始祖。后裔依此排辈,至今已繁衍30代。在中堡朱坊建有480平方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宗盛公祠“万石堂”。其后裔繁衍四方,迁本省武平、上杭、长汀、龙岩、将乐、宁德、福州,湖南、广东、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相关链接:天下石姓网  天下石姓论坛  石姓寻根论坛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5 | 只看该作者
叶氏
    叶氏之先原姬姓。周武王封季聃于沈,其后以国为氏。春秋后期,楚左司马沈尹戍
死于吴楚之战,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于南阳叶邑(今河南叶县),其子孙以邑为氏,后世
以“南阳”为堂号。东汉末年,叶望因避乱迁居丹阳(在今江苏西南部),其后徙永嘉、
湖州、苏州以至汴梁(今开封)。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叶大经因元兵南下由汴梁迁
广东梅州曾井,为叶氏梅州始祖。其十三世孙叶僐于明正统或景泰年问(1450年前后)由
梅州南厢白土桃树下迁居兴宁北厢龙归洞。后裔除聚居黄陂外,分迁于岗背张坑田及南
坑里、龙北上官田、坭陂角塘、合水溪唇等地,全县计约9600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于黄
陂,岗背有1000人,龙北、合水、坭陂各有数百人。
一、叶氏受姓始祖
  叶氏出自芈姓。相传黄帝后代陆终氏的第六子芈季连,裔孙芈熊助周讨商有功,封楚为国,玄孙芈熊绎被封为楚国第一位国君,为楚国芈姓始祖。传18世芈熊成袭父爵于沈鹿,生子芈熊戌,周平王时亦任左司马,有功于楚又封爵于沈鹿,更姓为沈,曰沈尹戌,为楚国沈氏始祖。沈尹戌生子诸梁,沈诸梁,字子高,袭父爵,先居河南荆州南阳郡,公元前524年封为叶邑令尹,食采于叶,赐爵为公,称“叶公”,为叶氏受姓始祖。
?
二、叶姓派衍上杭
 叶氏受姓始祖“叶公”53世裔叶望,字世贤,东汉灵帝熹平五年丙辰诰授光禄大夫,由渡江桥徙江西镇江府。65世晓祝,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庚戌任河南太守。67世裔殷孙,字宋征,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已亥任广西太守。75世彪,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任开封太守。77世逵,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升刑部侍郎。79世清臣,字道卿,号本先,北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科中第二名进士,景佑三年丙子授广东巡抚部院,由浙江龙泉县徙福建邵武。80世增叟,讳增,字宗评,号显柔,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拔贡,升惠州府海丰县教谕。84世正简,字子昂,号万三郎,南宋绍兴元年辛亥,恩进士,初任广州府升授巡抚加封尚书由福建省徙广东省。94世叶笴,字梅岗,又字梅江,号千三郎(上杭祠所设神主像),宋,乡进士,任潮州教授。95世映玉,号五郎,叶笴第五子,徙上杭县来苏里中岗头开基,为福建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一世祖。?
三、上杭叶氏与广东梅州叶氏渊源
 1、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祖叶映玉派衍世系。?
  映玉,号五郎,妣罗太婆、古太婆,生子三:长二十八郎、次二十九郎、三三十郎。映玉长子二十八郎,讳引尧,配蓝氏五娘,副配李氏四娘,公与蓝氏合葬,公为左穴虾眼形,坟额曰:“奕冀垂芳”。二十八郎生三子(分三房):四一郎(古坊房)、五一郎(都康房)、法一郎(上杭水南房):?
  (一世)映玉(二世)二十八郎、二十九郎、三十郎,(三世)四一郎、五一郎、法一郎,(四世)七三郎、七四郎、七五郎,(五世)九三郎,(六世)宁二郎、宁三郎,(七世)亨三郎、亨四郎、亨五郎,(八世)胜宗(千一郎)、胜祖(千二郎)胜昌(千三郎)、胜隆(千四郎),(九世)日亨、日通(号万六郎,徙广东开基)、日达、日显
 2、叶日通是广东程乡叶氏开基祖。?
 日通,号万六郎,上杭叶映玉9世孙,生于明太祖洪武六年,由福建上杭中都迁徙广东程乡县松源堡玉浆村,以铁匠为业。日通卒于明英宗天顺四年庚辰岁,享年88寿,葬程乡县松源堡彭皮墟面上。日通妣刘氏七娘,谥贞静,卒葬福建上杭县洪山寺背打和石三角塘。日通生子孟光,号仲四郎:?
 (一世)日通,(二世)孟光,(三世)念一郎、念二郎、念五郎(讳桂芳)、念六郎,(四世)俊华、俊贤(徙雁洋)、俊泰。
  四、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家族世系?。
  1、广东梅州雁洋堡虎形下屋叶氏开基祖俊贤,为上杭中都叶氏五郎12世孙,程乡松源堡玉浆村叶氏日通4世孙。雁洋开基祖叶俊贤派衍世系为:?
  (雁洋一世)俊贤,(二世)孔信、孔义,(三世)世隆,(四)栖鸾、栖凤、栖鹏,(五世)维、绽(六世)德胜,(七世)玄升、奇进、奇宾、奇瑞、丹宵
   2、叶剑英家族世系。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父叶钻祥(1871~1921),祖父叶福智(1828~1893)。
 叶剑英,上杭中都都康叶五郎28世、广东程乡县松源堡玉浆村叶日通19世、广东梅县雁洋16世孙。
上杭叶氏分布及迁徙渊源
 上杭叶氏分布在中都、南阳、临城水南三处,均为五郎(映玉)后裔。叶映玉生于南宋末期,公由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官前湖坑(今馆前镇复兴地)迁上杭中都古坊开基,殁于元,葬中都宫前竹篙山下午山子向,清康熙丁丑年重修,1997年中都都康与广东雁洋叶氏小修。坟碑屏上额曰:积厚流光,联曰:万水回还归马鬣,群山拱揖旺牛眠。叶映玉的后裔历代均有外迁,遍布全国各地,并有很多迁往国外。1996、1997年广东省梅县雁洋叶氏两次前来上杭中都都康寻宗访祖,1998年广西廉州叶氏前来上杭中都寻宗访祖。?
  上杭始世祖五郎(映玉)中都古坊开基,生三子:长子二十八郎公(引尧)留古坊岗头。次子二十九郎公(引舜)迁福建泉州。三子三十郎公(引禹)迁广东惠州。?
  2世祖二十八郎公生三子:长子四一郎——中都古坊房。次子五一郎——中都都康房。三子法一郎——临城水南房。?
  3世四一郎后裔传至二十一世鼎承,由都康二十一世能达三子拉发迁回古坊承鼎承子,现古坊村叶氏都为拉发后裔。其余历代均有外迁。?
  3世五一郎生三子:七三郎、七四郎、七五郎。?
  4世七三郎都康下村,生二子:康四郎都康下村,康六郎移上都青潭(失传)。?
  4世七四郎移外江,4世七五郎都康上村,生一子九三郎。?
  5世康四郎生二子:继宗、熙宗。?
  5世九三郎生二子:宁二郎、宁三郎。
  6世继宗生一子高永,现都康下村叶氏均为高永后裔。?
  6世宁二郎生三子:亨三郎、亨四郎、亨五郎。
  7世亨三郎生四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外迁)、千四郎(外迁)。?
  8世千一郎(讳胜宗),葬中都岭背、妣张氏葬相坑寨背。生四子:景成、景清、景华、景白。?
  9世景成生五子俱迁长汀,9世景清生三子俱迁安福。?
  9世景华生四子,一部分留居都康上村、其余均外迁江西等地,9世景白生二子(未详)。?
  9世景白生二子(未详)。?
  8世千二郎(讳胜祖),妣陈,公妣合葬都康天字地下。生四子:长子日亨——都康上村。次子日通——徙广东梅县开基始祖。三子日达、四子日显均迁广东。?
  9世日亨生六子。长子惟益公后裔——都康上村。现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兴才、中国人民解放军73892部队团政治主任叶瑞年等均为惟益后裔。次子惟发、三子惟清、四子惟广、五子惟琳均外迁。六子惟茂公(千六郎)迁上杭南阳射山村开基。现南阳叶氏为惟茂后裔。千二郎次子日通由中都都康村迁广东梅县开基,传四世俊贤转迁梅县雁洋开基,为雁洋一世,传17世宣伟(叶剑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8代叶选平,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3世法一郎(迁上杭水南开基),生一子隆。
 
(南阳郡)《风俗通》说 :楚沈伊戊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叶县,即今河南叶县,从二千多年开始 ,这里就是以叶为名的。春秋时代,叶县是一个属于焚国的采邑。当时,有一位大夫沈伊戊的后代,被封食采于此,所以才以邑为氏姓叶。据考叶姓,也是历史上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即是其后代。
《都康叶氏家谱》1册,(185×260)
 主编:叶和英,1997年信华电脑承
《叶氏四修家谱》不分卷,2册,藏2册,(226×322)
 主编:叶腾衢、叶文轩  民国九年木刻版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5 | 只看该作者
卢氏
    卢氏源出姜姓。谱载:卢氏始祖名傒,字开宗,是周时齐国姜太公的第二十四代孙,
为齐正卿,食采于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后以邑为氏。东汉末,卢植因巴蜀见叛,
迁西京之洛安(今河南卢氏县)。晋时卢迈迁于范阳(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后世遂
以“范阳”为堂号。唐玄宗时卢宗泰任江西虔州(一说为吉州)刺史,值安禄山反,遂
由河北范阳避居虔州(今赣州)清音里韶坊。南宋初卢宜冈由虔州迁福建宁化.南宋末
年卢天保由宁化石壁迁广东大埔三河坝,后其子卢隐乾迁梅县尧塘堡,为梅州始祖,五
世孙崇辅、崇福在兴宁南厢墨池村卢巷口开基(1450年前后)。另一支卢氏则于明建文三
年(1401年)由梅县丙村迁合水炉钵形,始祖为梅县三世。卢氏主要居住于刁坊墨池和
合水五联,全县合计约2100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5 | 只看该作者
丘氏
    丘氏远祖吕尚(姜太公),因辅佐周武王灭纣有功,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建
立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临淄,留在营丘的子孙以地为氏。丘氏发迹于山东。晋唐时播迁于
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后世遂以“河南”为堂号。北宋末年有裔孙由江西石城迁福建
宁化石壁柳村,高宗南渡后徙居于上杭。明洪武年问,丘源发由上杭迁兴宁大坪芒坑,后裔
分迁于咨洞、蓝塘等地。同一时期,丘鸾卜居于黄陂龙溪,其后裔分迁于上马石、大宾公祠
及黄槐东村、罗岗石壁下等地。明永乐元年(1408年)上杭丘氏万二郎落居于竹丝湖社岭
上。后裔分迁于叶塘水龙坪、新陂黎岗岭及洋岗围、福兴大陂头、宁塘邹陶及柘塘、宁新横
湖塘、黄陂圩下、径南太阳寨、永和七层等地。永乐年间念一郎兄弟五人在长乐七都落居,
其十世孙徙兴宁叶南坪岭寨,后裔播迁于坜陂、坭陂、水口、宋声等地。兴宁丘氏均为上抗
丘继龙之后裔,迁入兴宁最早者已传25代。全县合计有1.2万余人,主要分布于大坪、叶
塘、福兴、宁新、坜陂、黄陂、黄槐、叶南、新跛、宋声等区。


一、丘氏源流
  炎帝是丘氏远祖,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号烈山氏,又称神农氏,为姜水(今岐水)一带的部落首领。?
  姜尚是炎帝的后代,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吕太公、吕望、太公望。炎帝姜姓部落先后派生出吕、丘、许、谢、丁、赖等一百多个姓氏。姜太公(公元前1211年~公元前1072年)胸怀大志,博学多才,文韬武略,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善于治国。辅助周文王治国,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功勋卓著,受封于齐,都营丘。太公三子穆公受封镇营丘,其裔孙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以地为姓,丘氏由此而来。故丘氏尊姜太公为太始祖,尊穆公为开姓始祖。目前广为流传穆公世系,记述繁衍世系情况,多以此为据。?
  丘姓之祖得氏之所由始何时何人,还有弱公说、安公说等。四川梁平丘(邱)氏族谱,记载以春秋时邾国大夫弱公为丘氏开姓始祖,此系源自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其裔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而福建泉州族谱资料则记载:“一世安公,齐献公元孙,居营丘,以丘为姓,丘姓之祖得氏之所由始也。”此外,古代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丘敦氏、丘林氏、梁丘氏、闾丘氏等,在民族历史演化中改复姓为单姓丘者也有。历史上,自北方南迁,后成为客家民系的丘氏族人都属姜太公后裔。?
  传至穆公第二十二世祖,俊仕汉为骠骑将军节镇江淮,留江左居吴兴。又传至第二十七世祖英公,汉末自吴兴迁于河南光州固始,丘族始大,“故丘氏望著河南从其盛也”。丘氏望出河南,称“河南衍派”。第三十世祖滕公官拜散骑常侍,生子三,长昂公赠太傅守故居,三早矩公官苏州刺史,后迁江右,遂为江右始祖,次夷公(伯高)官晋参军给事中,西晋永嘉之时,中原板荡,公同衣冠七大姓林、黄、陈、郑、詹、何、胡入闽(史称八大姓入闽),为开闽八族之一,夷公被奉为丘氏入闽开基始祖。因此,丘氏族人多以河南郡、河南堂为郡号、堂号。?   
  丘氏乃“忠实”之族。福建泉州有族谱史料云:丘岳(也有称岳宗),字山甫,文武双才,南宋理宗时任真州太守,元人入侵真州,他誓死报国,以少胜多,屡克元兵,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帝御笔亲书“忠实”二字赐之。因此,他逝世后,同僚的挽联是:“山甫忠实,宗乡伟人”。后来,丘氏族人除大门顶上的“河南衍派”的字匾外,另外一幅字匾是“忠实传芳”。?
  丘邱氏宗亲本枝一脉,绵延世泽。其相区别始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诏令尊孔避讳,强迫丘氏族人将“丘”改为“邱”。丘邱通用,乃同源同根同姓,不能误为两个姓,也不能认为丘为大姓,邱为小姓。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开国大典活动的积极筹备人之一、民族英雄、教育家、诗人丘逢甲与清举人丘荷公(又名复,福建上杭人)等联名上书中央政府,请求除去“邱”之“阝”,恢复“丘”姓。倡议登载在当时闽粤地方报上,邱氏族人闻讯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未闻此议者或闻之有虑者继续沿用“邱”。?
  福建上杭是客家丘氏族人的祖居地,1996年台湾世界丘(邱)氏宗亲总会发动海内外丘(邱)氏宗亲,在上杭县城北月光岭兴建姜太公殿、炎帝殿等纪念性建筑,以利海内外客家乡亲瞻拜,丘三五郎公裔孙正吉(台湾桃园人)带头捐资,功德无量。
 二、丘氏迁杭
  关于上杭丘氏始祖派系源流问题,海内外丘氏族谱有多种记述。现择其要者述于后:?
  茂千公说:早在西汉末东汉初,穆公第三十世笔连之长子茂千,从河南开封府迁徙于闽之上杭,衍传至第四十五世胡一,为官于洛阳,次孙灵汶,从洛阳迁徙于四川,后卒于四川,东晋年间其长子连贯又从四川迁回上杭,次子连芳则迁闽之邵武禾坪,后定居于宁化石壁。如果这一记述属实,则丘氏最早的入闽始祖为茂千。但是查阅《上杭县志》等志书史料,唐大历四年(769)才割龙岩之湖雷下堡设置上杭场,而此前几百年,上杭为何地名还有待查考,茂千迁上杭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宁化系说:北朝至唐五代时期,穆公第五十五世裔孙二居,为官于河南洛阳,孙丘惒(和)从洛阳迁陕西湄州,衍传至第五十八世,唐朝丘行恭(598-615),子崇(神勣)从陕西西安被贬至江西虔州(今赣州)任指挥使,再传至第六十一世文仲,居江西宁都灵村,至第六十六世仕成(讳国宗),入闽讲学留居邵武禾坪,生三子平崇、平奉、平湖。长平崇迁宁化石壁,其后裔又迁上杭,即宋元间三郎法言之子三五郎避乱迁上杭,丘三五郎为上杭丘氏始祖,也为客家丘氏始祖。初考此世系始于1873年时江西兴国举人毓锟修谱,先后共经历一百三十多年,而上溯此前至1450年间的上杭丘氏族谱,均未记述丘三五郎以上世系情况。上杭丘氏宗亲现在基本上认定属此世系。存疑部分也有待考证。?
 泉州系说:有河南丘安之裔孙夷,字伯高,为东晋元帝参军给事中。西晋永嘉二年(308),因中州战乱,后偕郑、何、胡、林、陈、黄、詹等共称“衣冠八大姓”,从河南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居晋江(泉州)、莆田一带,被称为丘氏入闽始祖。至徽之三子丘暹,改名晞,字朝亮,号明轩,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进士,拜昆山令,?武府通判,妣傅、韩、李氏,生八子,水(三一郎)、木(三二郎)、金(三三郎)、玉(三四郎)、锡(三五郎)、?(三六郎)、彻(三七郎)、凯(三八郎),宋末山寇丛发,为避山寇举家迁莆田、晋江一带,时宋室南逃,元兵追逼,丘晞偕眷属奉幼主宋帝昺逃至泉州,适泉州有蒲寿庚叛宋降元,长子护父丘晞隐居于泉州大仑乡,其他孙各自逃散,后有“四子流东三子奔西”之说。丘晞妣韩氏携子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避难逃至龙岩汀杭等地,三五郎公徙居上杭,卒葬太拔黄岩屏风岭,被称为上杭丘姓始祖,也是客家丘氏始祖。初考此世系存疑不少,也有待于今后考证。?  
  烋公系说:北宋初年,有世居福建莆田岩头丘烋(1006-1086年),溯其源出自河南光州固始,烋官至鸿胪寺卿,子孙一门五世为官,忠君爱国,仁政爱民,被誉为“河南巨室”、“先邑名家”,生三子:成实、成益、成满。长成实因谏言宫禁事受贬于罗源,南宋绍兴二年(1161),成实与子君与(梅州刺史)隐居于潮州北琴峰金山南麓,至三世淑敏,生九子,以“必”字为辈分,称为“九必”。此脉派系原本清晰可考,与上杭相传和族谱记载始祖丘三五郎脉派无关。然至清朝康熙53年(1714)有广东镇平(今蕉岭)六十郎裔孙镌铣修谱,以烋公为始祖,将丘公八郎(继龙)与必仁合而为一,至清朝乾隆丁卯年(1747)广东饶平清联、壮临修谱,又将必仁生二子曰福、曰禄改为生三子惟长(惟辰或惟成)、惟福、惟禄,使继龙与必仁两脉派系混为一统,至使后人修谱争论不休。?
  综上所述,丘氏经几千年的繁衍播迁,为官、经商、兵役、避乱、躲灾等原因,多次迁徙,各脉派系混居杂合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裔孙在异地定居后与原祖居地久断音信,不相往来,加上战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造成世系不清,只得随乡入俗,误攀脉祖,谬误横生。以上所述,多为历史遗留问题,只能通过广泛调查取证,集体论证,深入细致研究,才能逐步加以澄清。?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族谱资料和志书史料,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谱修编委员会组织宗亲调查取证,集体论断,一致认定:“紫林滩所在地点是在上杭,不是在宁化”,从而解结了有关紫林滩的争议问题;“丘公八郎(继龙)生活、卒、葬在上杭”;“近年来,一些谱牒资料所述继龙公为宋进士、吏部尚书的史实,缺乏充分的佐证资料,不可靠,应予否认”。
  三、上杭丘氏概况
 上杭县内丘氏现状:上杭素有“丘半县”之说,全县现有丘姓人口五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全县141个姓氏人口中,丘姓人口位居第三。他们主要分布在临江、临城、中都、下都、稔田、蓝溪、太拔、溪口、茶地、庐丰、白砂、蛟洋、古田、南阳、通贤、才溪、旧县、官庄、湖洋等19个乡镇,一百多个村庄。尤以伯七郎裔孙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其中又以八郎(继龙)的裔孙为多数,伯一郎、伯四郎、伯七郎、伯九郎、伯十郎的裔孙世系清楚,各系相对集中居住于某乡镇某村。近年修谱调查时,永定丘氏裔孙中有称属伯八郎系,连城丘氏裔孙中有称属伯三郎系,过去谱载惟禄公之长孙四一郎系失嗣,现今上杭、连城、四川、重庆有称属四一郎系的裔孙。而今伯二郎、伯五郎,相传有迁徙广东,但情况不详,有劳各地宗亲多多提供线索,以资考证。一些族谱记载伯六郎系失,若有属伯六郎系裔孙的宗亲,也请速与我们联系,以利编写族谱。?   
  上杭丘氏外迁情况:丘三五郎裔孙,历经数百年,繁衍播迁,披荆斩棘,创业有成,海内外已有数百万之众。国内以闽、粤、赣、浙、桂、台、渝、川等省市区分布最广,也有迁播到湘、黔、滇、鄂、琼、皖、港、澳等地。其中以继龙脉系人数最多,重庆、四川宗亲反映,他们那里称属继龙系的裔孙有20多万人。有的还远播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中美洲、南非等地也有丘三五郎的裔孙在繁衍。?
  丘三五郎裔孙主要播迁到福建的武平、永定、宁化、连城、长汀、清流、明溪、永安、沙县、尤溪、新罗、闽清、建阳、南平、政和、福鼎、福安、连江、罗源、闽侯、福清、宁德、南靖、平和、诏安、周宁、邵武、建宁、永泰、永春等县市区;广东的蕉岭、梅县、兴宁、平远、五华、龙川、饶平、大埔、丰顺、揭西、陆河、海丰、陆丰、揭阳、潮州、汕头、惠东、惠阳、翁源、英德、南雄、连平、东源、河源、韶关、东莞、广州、花都、罗定等县市区;江西的会昌、寻乌、瑞金、赣州、于都、南康、遂川、兴国、万安、泰和、吉安、宁都、安福、宜春、萍乡、广昌、南丰、宜黄、万载、修水、大余、永新、新义、铜鼓、全南、定南等县市区;湖南的浏阳、衡山、茶陵、常德、汉寿、桃源、江华等县市区;广西的桂林、腾县、贺县、昭平、阳朔、钟山、平南等县市区;四川的攀枝花、邻水;湖北的武汉、武穴等县市区;海南的琼山、文昌等县市区;安徽的望江、怀宁、潜山、桐城、太湖、安庆、东至、池州等县市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5 | 只看该作者
伍氏
    春秋时楚庄王的幸臣伍参(姓芈)有功于王,封为上大夫,伍参便以名为氏,居荆
州之监利(在今湖北省南部)。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受谗,被吴王赐死,其子孙曾一
度改姓王孙,复姓后避隐武陵(今湖南常德),后世遂以。“武陵”为堂号。南唐时伍乔迁
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曾孙伍任迁汴梁(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年间,伍仕官贬福建
兴化,宣和七年(1125年)入籍莆田县,为伍氏入闽始祖。元朝末年其裔孙伍宗因避战
乱携家由宁化石壁迁居广东梅州松口溪南,其曾孙伍思贵(九十九郎)由梅迁兴宁新圩,
为兴宁伍氏开居祖。后裔分迁于城南义尚围、宁新高岭祗及坭陂杨梅岭等地,全县合计
约3100人,其中新圩约占二分之一。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5 | 只看该作者
邢氏
    春秋时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今河北邢台),国人因以为氏。其地在汉时为河
间郡,故邢氏以“河间”为堂号。其族因避战乱几次南移,入闽后定居于宁化。明朝初
年复迁广东潮州西郊。崇祯年间,邢国旺、国用兄弟举家来兴为官(武略骑尉)为商,离
任返乡时阻于兵乱,乃筑居于叶塘甘塘村大社下。清顺治年间邢国用率全家迁四川。国
旺后裔今居兴宁者计十三户,约五六十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6 | 只看该作者
朱氏
    周武王封颛顼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曲阜)。战国时邾为楚所灭,其裔孙邾碗迁
于沛国(今江苏沛县),除去邑边,以朱为氏。后世奉碗为大始祖,并以“沛国”为堂号。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朱铎迁于河南永城。东晋以后裔孙递迁江西婺源、福建建
阳及江西庐陵。南宋末年朱章甫因避战乱由江西庐陵先迁吉安府安福县,后卜居于广东
兴宁北厢竹丝湖会众岭(一说落居于罗浮徐田坝)。后裔分迁于径心马祖山、刁坊上岭塘、
叶塘东坝、宁塘大湴及凉溪、福兴大塘及鸭麻社等地。另一支则分迁于罗浮徐田,派衍
大坪朱坑及黄坑、龙田水陂及蓼塘等地,已传24世。宋朱熹第三子朱在于南宋中叶自江
西庐陵(今吉安)迁福建建宁,明朝末年其后裔朱彦明迁居兴宁北厢古塘,为兴宁朱氏
另一开基祖,其后裔已传18世。兴宁朱氏分布于全县20个区。以大坪、福兴、宁中、叶
塘、刁坊等地较集中,合计约1.4万人。
朱姓是中华民族中极优秀的一个姓氏,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她不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塑造了五代后梁和大明帝国两个王朝,一统中华帝国数百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与姬、姒、子、刘、李、赵等姓分庭抗礼,而且还孕育出自孔子以来数千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杰出的代表朱熹,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地位仅次于孔孟的文化贵族。至于历代涌现出的朱姓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据有关资料统计,朱氏广泛分布于全国30多个省市(以华东、华中、华南最为集中),遍布全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人口数千万,在全国各姓人口数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
     一、朱姓探源
     “朱”,其原始意义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材木,“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清朝的学者段玉裁认为,朱姓的形成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另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有关。朱姓的来源至少有五:一为舜的儿子丹朱之后以朱为氏;一是舜臣朱虎(或作朱彪)的后裔;一为宋微子启之后改宋为朱氏;一为邾子国之后去邑为朱;一是南北朝胡人渴浊浑氏改为汉姓朱。但在五个来源的朱氏中,又以邾子国之后曹姓朱氏生命力为最强。
     见于典籍记载的第一个朱姓,当推上古传说中伏曦神农之间的古天子朱襄氏,王?《黄帝本行记》说:“朱氏,黄帝之后。”宋真德秀撰《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亦云:“朱氏始于轩辕。”可见,朱姓的血缘初祖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朱,颛顼之后。”(《元和姓纂》)故曰朱姓源出颛顼高阳氏。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今山东费、邹、滕县等地),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遗族以国名为姓,朱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耳旁,改姓朱。朱侠(曹侠)为今日朱姓的太始祖。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安徽地及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后来成了我国南方朱氏,安族的主要来源,故朱姓以吴郡为最望。朱姓历史上实际一直是我国南方大姓之一,故朱氏家族历代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区。
     朱氏家族繁衍迁徒有两个重要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及光明。魏晋以前,来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此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朱姓也不例外。北方朱姓的南迁使得南方的朱姓更加庞大。人数也急剧增加,以致到南北朝时,朱与张、顾、陆成为我国江南四大姓氏。至南宋朱熹,他原籍为安徽婺源人,后迁居福建,其族号称“紫阳本派”,散居闽、粤等地。自朱元璋创建明朝,朱氏贵为国姓,族大势盛,于是改濠州为凤阳(朱元璋出生地),其后族人立“凤阳”为堂号。总之,唐宋之前,朱氏安族已广播于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微、山东、河南、河北、江西、福建等地,明代以后遍及全国各地。?
     朱姓堂号:汉朝,沛郡(今江苏萧县)。
     朱姓望族:在汉唐之际,朱姓有沛郡等九大望族。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6 | 只看该作者
邬氏
    据《左氏春秋》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侯灭祁氏,分其地为七县,授
司马弥牟为邬大夫,食邑于邬(今山西介休),子孙以邑为氏,为邬氏之始。后裔发祥于
颍川(今河南禹县、许昌一带),后世即以“颍川”为堂号。宋初邬思荣官福建巡抚,辞
官后落籍于毫州(今安徽毫县),为邬氏江南始祖。其子成化官福建宁化县正堂,解职后
在宁化上三乡石壁村立基。六世觳诚于北宋真宗或仁宗年间(1023年前后),迁兴宁十三
都(今罗浮区)高坑田螺坑,后裔分迁徐田、大岭等地。其弟觳贤落居于大坪蓝塘井羊
子岭,后裔分迁叶塘乌池、龙田鸡公桥。兄弟二人同为兴宁邬氏始祖。全县邬氏计约2300
人,主要居住在罗浮,此外叶塘、龙田合计有三四百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6 | 只看该作者
刘氏
    《刘氏族谱》载:刘氏之先出自帝尧陶唐氏。尧第九子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
子孙以邑为氏,为刘氏之始。汉景帝第九子立为中山靖王,居彭城郡(今徐州),后世即
以“彭城”为堂号。刘氏自河北播迁于山东、苏北以至大江南北。曹魏成熙元年(264
年)刘永(刘备第二子)东迁洛阳。东晋南迁,刘永之裔孙亦迁居于江南。唐末僖宗乾
符年问,刘祥因战乱偕子天锡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为刘氏入闽始祖。南宋嘉
定年问,刘开七任潮州都统制,率兵至兴宁岗背平黄彦章之乱,殁于营,葬于该地。其
子广传令其子孙落居于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广传生子十四,其中一半(七大房)在
兴宁各地立业,裔孙遍布本县28个区镇。其中万人以上的有罗浮、水口、罗岗;5000人
以上的有坭陂、叶塘、叶南、新圩、下堡、龙北;千人以上的有新陂、坜陂、合水、龙
田、刁坊、岗背、径心、黄槐、石马,全县合计有10.8万人。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名伊祁放勋),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史书又记述,周成王姬诵,封王季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西南刘聚),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两者均成为源于姬姓之刘。?
  同时又有赐姓刘的。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指示项庄席间舞剑,借机谋害刘邦,项伯暗使刘邦随从樊哙入帐对舞,救了刘邦。刘邦登基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另有齐人娄敬劝说刘邦建都长安,被刘邦重用,封他为关内侯,也赐姓刘,改名为刘敬;还有一个东汉舞阳人王常,起兵反王莽,积极支持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立了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还有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因为刘备收他为养子,改姓刘。再者少数民族也有改姓刘的,又还有一些冒姓刘的。?
  上杭刘氏出于黄帝,陶唐氏帝尧裔孙。刘氏旧谱序记述:昔先王建德以立基,赐土以立国,因生以授姓,俾本支百世相联,族属不散,以报祖功而传子孙者也。俾姓大始祖源明,出于尧,终于虞之世,以陶唐为号。陶唐后有累公,学养龙,为养龙氏。从事夏孔甲,能饮食龙,夏嘉之,赐曰御龙氏。以代豕韦之国,寻迁鲁国,至商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后杜伯之子隰叔去周适晋,为士师,以官为士氏,至士会由晋奔秦,后士会归晋,惟据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迨后刘清迁沛,至刘执嘉有子四:名伯、仲、季、交。刘季由以平民崛起为天子,汉朝分封刘姓,刘氏支派蔓延天下。?
二、郡望、堂号、家训
  关于郡望堂号,谱序中也有记述。其郡望有彭城、中山、瑯琊、沛国、弘农、河间、梁郡、顿红、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计25望。彭城为最著。?
  刘姓堂号亦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阁堂、敦睦堂、后继堂、怀贤堂、继崇堂。刘氏堂联(又称祠联)也很多,内容大都为姓氏来源,先祖业绩勋功等,如:?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除泛指刘姓郡望家声,又有专为表彰先祖——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造诣高深的。?
  汉景帝刘启,他的薄、王两皇后生14子,其名顺序为荣、德、阙、非、辙、端、组、胜、法、越、奇、乘、舜、烟,除辙继位称帝外,其余皆封郡王。景帝作有家训诗,汉亡,皇室各支裔孙纷纷散居各地,他们都把此诗作为教育儿孙的传家宝。明万历二年,举人刘连城认为皇帝家训无普遍意义,他为家谱写了一首家训诗,后世留传很广,有一定影响。其诗曰:??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天公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三、刘、唐、杜、范同出一源
  唐诗人杜甫曾作过这样两首诗:其一《敬寄族弟唐十八》“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开头一句刻意指明杜姓与唐姓同宗,同是陶唐氏的后裔;其二《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酒雁宾秋,年事推兄黍,人才觉弟优……。”这是杜甫与刘十弟以宗兄弟相称,话别的诗。据史载,唐姓的主要来源有四:最早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舜时封丹为唐侯,今湖北随州一带建唐国,裔孙以唐为姓;二支是源明18世孙刘累,后裔商朝时被封到豕韦(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后徒居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建唐国,为晋之唐姓;三支是刘累另一支后裔被封到唐州(河南方城县),其后代以居所为姓,成为唐姓;第四支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再建唐国,称唐叔虞。这说明杜诗印证了这一史实。?
  杜姓与范姓的来由又如何呢?周成王灭唐,成王把一支周大夫贵族,源明57世孙刘累后裔致禄封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杜陵),建杜国,称杜伯。按《纲鉴》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宣王无端杀(后)杜伯,族人四散逃奔,杜姓自此而始。杜伯六世孙士会,字大禄,号伯元,仕晋为晋大夫,晋王赐他食采邑于范,自此士会又叫范会,也就有了范。姓刘、唐、杜、范,实出一源,均为帝尧苗裔,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家。?
  上杭刘氏皆为源明嫡裔,属彭城郡。它们有四个支派:一为千十郎,迁胜运里官田村;二为十郎、十一郎,迁来苏里田背村;三为杭邑东门祠刘四郎派;四为刘友明迁南阳东山村。从官田、田背《刘氏族谱》,可以清楚地看出,刘氏从得姓大始祖源明公开始,一代代南移直至上杭县官田村与田背村的历史。
四、彭城刘氏迁上杭
 源明公传至80世孙刘清(又名康),迁徐州沛丰中阳里,生子刘荣,讳丰,字仁号,传说他为人乐善好施,感动仙人指点,至江西宁都太华山铜鼓洞,入洞天葬,获得好风水。82世孙煓字显初,名执嘉,生四子:伯、仲、季、交。83世季公,即汉高祖刘邦,为西汉开国皇帝。传至136世孙刘祥,官封枚州刺史,其子天锡,唐僖宗时任按察使,因黄巢起义,为避乱于唐僖宗元符二年(857)弃官奉父南迁,从彭城迁入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传到152世刘韶,字仑,谥宗臣,又名昭伯,入仕,初任四川重庆山台县正堂,后升迁虔州判官,为官清正廉洁,赐紫金光禄大夫兼司农讲学士。卒以王礼葬之,生铁封墓,世号铁墓(现江西宁都县,北门外获护乡),地名获护塘,现修复完好。公生八子,五府道、三县令,迁居江西瑞金东门外垂金塘背。子孙居官者三十余人,从事商贾者数十人。贸易累中,富贵胜于都城,有“羊眠褥子,犬眠毡”之说。传至159世刘兴汉,名九郎,生六子:长子千十郎,字丑汉,生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官授花县知府,为官清正廉洁,因遭贪官诬害,于南宋理宗绍定已丑岁(1229),携子孙一路南行来上杭乾田(今稔田镇官田村),择地创居,为上杭官田开基始祖。官田刘氏开基之初,人丁不甚兴旺,一直到千十郎六世孙文甫,号竹塘,讳炳明,中宪大夫,妣李氏生八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百七郎、百八郎。八兄弟繁衍为八大房,各大房裔孙播迁情况概述如下:?
  1、百一郎,讳忠道,明中顺大夫,妣黄氏十一娘,生四子:文益、文义、文俊(讳秀实)、满全。文益官授赣洲巡道,妣李、张氏,生三子:石崇、遥孜、满子。裔孙居赣洲河口樟贡乡焉凹;文义妣黄氏生三子:万一、万二、永贵(文贵),万一郎裔孙全峰居永定湖雷,昆峰妣蓝氏生四子:圣、贤、道、德,合家迁居广东揭西陂尾楼。昆峰十一世孙(千十郎26世)兴讫迁居砂膀越古晋美记园;兴珍迁居砂膀越古晋;兴八迁居马来亚吉隆坡;兴门妻李氏,生建方、南辉二子,南辉居马来西亚。秀实字文俊讳时乘,官授四川顺庆知府,继任江西饶州知府,妣吴、廖、陆三氏,裔孙一支居官田,秀实之孙克宽(千十郎十世孙)迁永定高陂。克宽公曾孙(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迁居广东揭西。秀实十一世孙公恒迁居宁德福安。满全、洪武八年官授赣州知府,妣黄氏生观受、五四、得兴三子。裔孙分居上杭临城西郊仙人栋、老君村和长汀四都、广东龙川苏雷洞、龙岩的连坑、赖坑、马坑以及南京、台湾、马来亚等地。?
  2、百二郎妣赖氏、陈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贵;长房四九公,妣黄四娘,生四子:里哥、乌子、棉子、细人。明洪武九年,合家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旗潭松柏嶂开基,裔孙乔、英兄弟居旗潭,其它分迁龙川苏雷、河源、归善九了杵下(现紫金县九阿杵)。次房仕清公,妣黄氏,生二子:长公、少翁,裔孙均迁居广东棉洋湖;仕贵妣黄氏生二子:与禧、与仁,与禧妣黄氏生六子:福生、松孙、大满、四哥、福仄、福佑,合家移居广东得兴后又迁河源沙溪。河源沙溪裔孙分居三角塘、忠信及龙川县苏雷洞、石狗岑等地;与仁批郑氏生三子:受、福、诚。裔孙分居稔田丰朗、连四、严坑、化厚,广东大埔湖寮、揭阳,福建闽侯、永安、沙县,江西、丽洲、石门等。?
 3、百三郎妣郭氏生三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妣兰氏生二子:千一郎、千二郎。太一郎裔孙居上杭庐丰、长汀及武平象洞。太二郎迁居广东。千一郎迁江西,迁二郎裔居上杭才溪、南阳,长汀古城,江西瑞金、上饶,闽北松溪、政和、建瓯,台湾台北。?
  4、百四郎妣黄、郭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迁居庐丰德里。千一郎裔孙迁通贤,千二郎妣黄氏生四子:万一、万二、万三、万四郎。万一郎字承信,妣丘氏、沈氏,生四子:四八、五一、五二、五九从德里迁本县丰头桥、梅坝苦竹凹,后再迁白砂岑背村定居。四八公妣林七娘、杨三娘,生三子:允受、允忠、允孜。四八中年携林妣往广东大埔经商未归,传说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裔孙分居广东大埔、饶平、饶阳等地。万二郎迁广东,万三郎裔孙迁长汀涂坊,万四郎迁广东韶关。千三郎裔孙居上杭庐丰德里,百四郎裔孙分迁浙江、永嘉、平阳和福州等地。?
  5、百五郎妣赖十一娘,生子海通(名三五郎),裔孙居官田山下,才溪中寥、白砂大田,外迁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6、百六郎妣邵八娘生四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二郎、四六郎,居上杭溪南斜坊(现永定仙师华坊)。三八郎裔居华坊大阜,四六郎居峰市,其裔孙十五郎,迁居广东大埔青溪园埔坪;三八郎裔文海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台北嘉义市开基,生四子:文科、文甲、文甫、文忠,裔孙众多;四六郎裔孙分迁广东潮州、深圳、清县,台湾台北、浙江江山县、江西饶州等。?
  7、百七郎,妣吴二娘,迁居永定县洪山乡拓林开基,生二子:三一郎、四二郎。三一郎一脉迁长居长汀童坊乡大埔村;四二郎裔孙居永定拓林上塔、彭祖田下、崩逢下,上杭下都、白砂、才溪、杭邑东门,并外迁广东韶州信宜县、饶塘、陆丰、河源以及省内福州虎头山、闽侯县鸿尾乡等。?
  8、百八郎字法镇,妣丘石娘,生子德明迁连城县罗坊肖坑开基。裔孙分迁广东及台湾等地。?
  官田始祖千十郎,卒于宋咸淳七年(1271)葬于稔田化厚村树子里龙舌冈,猛虎过江形,墓前华表一对,联曰:“世锦宏开花县黄堂乌;先灵永裕桂林玉笋泥金”,气势雄宏。官田“刘氏家庙”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因属棉花滩淹区,厅堂上下180平方米,1999年在原地升高重建,其余附属工程正在筹划中,每年春分后五日定为各房远近裔孙统一扫墓祭祠时间,尊祖敬宗之情溢于言表。?
  上杭来苏里田背村刘氏的来由更有一番周折,要从大始祖源明说起。源明公159世孙六郎仰汉,生荣八。165世念二郎生十郎、十一郎。时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吏在江西经营田粮,恣意盘剥,民不聊生,蔡五九起义抗元,浙江行省平章领兵进剿。161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弟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郎,身怀万金,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夏,从江西瑞金塘背,长途跋涉,入冬始抵上杭来苏里田背村(今属中都镇)定居,为不忘故士,把新开基地也称圹背,后始转音为田背。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均被裔孙尊为一世祖。?
  田背一世祖十郎,妣梁七娘生二子:十四郎、百五郎。长十四郎妣范九娘,裔孙一脉移居蓝溪镇湖里村开基。次百五郎妣赖四九娘,裔孙居田背,生三子:小四、小五、小六。小四裔孙居竹山下,裔孙再迁临城上登。小五郎裔孙居田背,妣邱氏生三子: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万七郎裔孙迁居南靖县,万八郎妣朱一娘、兰二娘生子六一,裔孙居田背。万九郎妣傅七娘,生三子:源清、源性、源海,裔孙居田背。十郎裔孙分迁上杭城关、武平小兰、长汀露潭、江西龙泉、奉新、万载、广东仁化、湖广桂阳、平江、福州,四川遂宁,广西等地。?
 田背一世祖十一郎妣郭七娘生五子:念二郎、念四郎、念五郎、三五郎、三六郎。念五郎孙裔孙永定洪山石杰村。念四郎裔孙迁居城区临城西郊诸村,并在东门外立祠,裔孙分迁居上杭才溪、官庄,武平高梧、十方与台湾等。三五郎,携郭七娘金骸迁居广东嘉应州长乐棉洋约罗迳坝圳上(现五华县棉洋乡坑口)开基,裔孙分迁:广东的揭西、陆河、陆丰、惠东、汕尾、肇庆、台山,广西,台湾和新加坡、泰国等地。三六郎裔孙居中都田背,裔孙分迁上杭的上都、临城、城关,武平小澜,长汀,永定,广东松源、韶州英德、佛山,江西赣县、吉安府福县、庐陵,浙江建肯,四川巴县、湖南平江、长沙,江苏南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刘齐湖到上杭谋生,在城关定居,已发展到第四代。六十年代,其堂侄刘如松大学毕业后到上杭任教,也定居城关,已发展到第三代。属彭城郡。?
  刘氏城关祖祠:有八座,其中较大的有四座。上中街官田千十郎总祠(现被建招待一所大楼);下中街中都田背十一郎公总祠(现县供销办公楼);东门外念四郎公总祠(现党校集资楼)。临江路,原农业银行前面,十郎、十一郎于康熙三十年(1691)建有总祠为“思敬堂”。
    
(彭城郡)刘姓分布很广,人数很多。汉朝皇族姓刘,汉高祖是刘邦。刘姓来源有四:一是古帝尧(即陶唐氏)的后代受封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周宣王时灭国,逃往秦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二是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子孙以地为姓;汉高祖赐娄敬、项伯缠为刘氏;四是汉高祖刘邦曾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其后代随母姓刘。
 李济博士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说:“初期之刘氏,发见于陕西、甘肃,至西历纪年前三百年(即周赧王时)始向河南、江苏南西方移动,嗣由江苏一族创立汉朝,其裔再向中国各地播迁。”
兴宁《刘氏族谱》称:“汉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卯金之裔,由是遍布天下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义,海内骚然,居民流离转徒,于时有翰林学士视察使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之命,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号为东派,后世遂以刘祥为宁化始迁之祖。于是枝叶繁衍……,蔚为汀闽望族。”至宋嘉定(1208年)之后,刘氏东派后裔,又从宁化迁上杭,有的从上杭徒广东兴宁、平远、梅县等地。明清两代,有的再渡海迁台湾。

收藏目录:
《龙兴祠刘氏联修族谱》不分卷,缺册,藏2册(225×320)
 主编:刘颂尧、刘醒夫,刘建澜、刘后泉等,
    民国卅六年,木刻版,源明堂
《松山刘氏族谱》1册,(190×265)
 主编:刘森祥,1994年武平腾飞电脑承印
 《南靖刘氏族谱》1册(295×210)
  编者未注,清抄本
 《刘氏历代源流族谱》1册,(360×260)
 主编:刘龙生,民国十五年抄本
 《南靖金山刘氏族谱》1册,(185×255)
  编者未注,清宣统叁年抄本
  《闽城刘氏试馆名谱》1册,(215×290)
  主编:刘文熔,民国廿六年活字铅印版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6 | 只看该作者
江氏
    江氏源出赢姓,其始祖为颛顼的第六代孙元仲,事夏帝启为大理(官名),其后裔爵封
于江,国人遂以国为氏。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春秋时灭于楚,公子江贞率族众逃至山东。
三国时江祚自山东避居河南,后裔蓍衍于江浙。甫宋时江氏一支因元兵南下由江西入福
建,散居于宁化、同安、上杭、连城、长乐、福州、诏安、兴化等地。明朝初年江文通由连城迁
广东长乐(今五华)清化都西山下,其五世孙汉宗徙兴宁新陂仙人坐石半坑(今乐仙村),后
裔分迁于刁坊金银下围、宁中古塘、罗浮浮南、叶塘大众、龙田曲塘、永和锦洞、宁新黄岭等
地,已传22世。全县江氏合计1700余人,主要居住于罗浮、宁中、刁坊、宁新及新陂等区。
兴宁江氏以“梦笔堂”为号,源出“江淹梦笔”典.江淹,南朝粱文学家。
江氏
  济阳郡,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得舜帝赏识,让管理畜牧业,成绩卓著,帝赐姓嬴。江氏本姓嬴,《姓谱》云:“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姓纂》载:“嬴姓,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两姓相称,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江氏始太祖元仲,又名思成,系伯益幼子,任夏朝大理卿(司法官),由于他尽忠守职,获帝恩典,子孙后代,世袭封爵于江,以当时河南、湖北交界的正阳一带为食邑。传至元仲第三十一世孙江济,号雄略,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封京东侯又为江侯。其时以地名做国号,以国号做姓氏,习惯流行,“济的食邑在正阳,以此始建立江国,以后江姓就源于此。”江氏后裔,为了不忘江济承先启后的功绩,就把他的人名和食邑地名,即江姓始祖和发源地联在一起,顺理成章地把“济阳郡”奉为江姓的堂号。?
     江氏入闽始于西晋及唐朝初期,由中原沿江浙迁入闽北、闽东及福州等地,其次,早期迁入江西的江氏,于唐朝末年迁入闽西宁化、汀州等地;再次是在南宋末期由江西入闽的江晔之子万里、万载、万顷的后裔。
     江济第七十八世孙江晔,即八郎,字文明,号伟齐,生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死后追封为周国公,习儒学,经明行修,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谱云其“户履堂满,经其指授,多所成达”(《江氏宗谱》晔公条)。门生称之“韦斋先生”。宋理宗在位时,晔授奏名进士,初任全州教授,后历陕州宜都尉、抚州金溪县尉、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转江南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事司帅参等职。为官数十载,以“洁廉匡敏”著称。妣张一娘、刘九娘、陈二娘,均封镇国夫人。考妣葬于江西饶州都昌七都灵芝山。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6 | 只看该作者
许氏
    许氏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之后。周初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国(故城在今河南许
昌东)。战国初期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至唐时生活在高阳(在今河北)的一
支成为当地望族,后世因以“高阳”为堂号。五代中许孝康迁于江西分宜莲花塘,其五
世孙许祥复迁万安县下造乡.15世纪末,二十一世许曰信迁居龙南临塘乡水口村,为龙
南始祖。六世有嵩(文献)于明末南迁兴宁宝山。其孙法二郎转徙新陂茶塘,后裔分迁
新陂寨背岭及鹿岗岭、叶塘北塘、龙田曲塘等地。兴宁许氏此外尚有其他四个宗系:
(一)明洪武十年(1377年)许万麟由大埔党坪乡花果园迁黄陂双头村(今属黄槐)。
(二)明朝初年许荣相由梅县南口小沙迁兴宁宝山。以上两宗支其先世均从江西迁入。
(三)明时许法丑由潮州迁新陂茶塘。(四)清初许裕昆从澄海迁兴城,后裔现居东城脚。
以上两宗支其先世均从福建迁入。全县许氏计约1400人,主要居住在新陂、黄槐两地。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7 | 只看该作者
巫氏
    《姓氏考略》说:“黄帝臣巫彭,善医术,是为巫氏之始。”巫氏发祥于山西平阳郡夏
县,后世遂以“平阳”为堂号。东晋末年,巫暹由夏县避乱兖州(今山东省西南),转徙
福建南屏之剑津(今南平县东建溪),为巫氏南迁之始祖,亦为客家诸姓入闽先行者之一。
隋炀帝大业年间,巫昭郎率子罗俊迁宁化黄连峒,其后裔复迁上杭。南宋绍兴年闻,太
一郎偕七子徙广东韶州曲江。绍熙年问其孙巫禧由曲江杨梅移兴宁罗岗洋塘堡开基,为
兴宁巫氏之始祖。后裔分迁于黄沙溪、罗塘阙、柏桥头、富祝径、颜畲、罗浮司、翘楚
寨、双头山、雪岗畲、鼓楼坪等地。兴宁巫氏入籍已近800年,世传28代。全县计约5800
人,主要分布于罗浮、罗岗、水口、叶南、刁坊等地,其中罗浮约占二分之一。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7 | 只看该作者
李氏
    据《陇西李氏族谱》称:舜帝臣皋陶的后裔徵在夏帝时为大理(官名),避乱于长安
李杵坡,指李为姓,为李氏受姓之始。北朝西魏李虎被封为陇西公,李氏为当地望族,后
世遂以“陇西”为堂号。唐肃宗时李光弼被封为临淮王(762年),定居于金陵(今南
京)乌衣巷。南宋末年其十世孙火德迁居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后再徙上杭胜运里丰朗岗,
为李氏入闽始祖。嘉属李氏大部分为火德之后,迁入兴宁之始祖先后有四:(一)火德长
子三一郎之后裔迁江西临川盐铺岭,其后裔三十八郎因战乱由江西南下,卜居于兴宁西
厢洛洞黄土岭下,为新陂李氏之开基祖。此后其裔孙逐渐成为本县李氏聚居人数最多的
一支。(--)枫岭李氏始祖仲著为火德次子三二郎之后,元朝末年任循州(今龙川)学正,
年老宦归,落居于东厢天锡围。后世分迁于石岭下窝、柘塘、枫树岭、洋陂头、潮皮塘、
宫子前、乌云岗等地。(三)火德三子三三郎之孙能远自福建迁程乡(今梅县)石子岗马
料井,其子七十九郎于明永乐年间移居东厢羊子岭。后世分迁于石岭、坪塘、龙田、蕉
坑等处。(四)三三郎之曾孙世昌于元朝末年(1360年前后)因寇乱自福建携家避难西厢
筠竹。此外,木德(火德之兄)之后裔一支迁于南厢低陂坜、高沙岭。坭陂角塘、栅下,
城东河塘唇、宋声森丰等地有从五华水寨迁入的李氏。兴宁李氏分布于本县27个区,
计约5.4万人,其中新陂区约占三分一。
李 氏

   (陇西郡)据《姓纂》记载,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女华的儿子咎徭当了尧帝的理官(相当于现代法官),当时社会上盛行以官为姓的风气,咎徭也就以“理”为姓了。
  理姓传到殷代暴君纣王时,他们的家长理徵因事得罪了纣王,立刻使整个家族大难临头,理徵的一个儿子利贞,逃到伊侯之圩避难,废圩中无以为食,最后才找到一种长在树上的“木子”充饥而保住了性命。当利贞脱离后,就改姓为“李”,一方面逃避暴君的追辑,一方面也对曾经救了自己之命的“木子”表示感谢之意。据后世考据,当时利贞所食之“木子”,很可能是李树的果实。
  李姓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支在陇西(今甘肃省),一支在赵郡(邻今河北省)。根据朱彝尊《李氏族谱序》的记载,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是来自陇西,盛唐之后本支日繁,一共有三十九房;赵郡的那一支系,又分为东南西三个组,族人也非常多。
  李氏南迁,始于唐代末年,大致在公元九世纪前后。据《崇正系谱》李氏篇的记载:“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入福建宁化石壁乡。”上杭李姓始祖由江西石城迁宁化再迁上杭,望族分为木德、火德两房,木德房分居县城及安乡、大屋埸、院前、载厚、温家陂、坝上、官庄、火劫围等地;火德房则分居安乡、太平湖、化厚、官田、杨梅洞、上渡坪、渡上、长滩、章田背、下都忠村、涧头渡、水东等地。
  明天顺八年(1464年),当时担任上杭县儒学教谕的李远,曾为当地的李氏“火德公祠”写了一篇《始祖火德翁传》,其中说到,“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季元兵乱,与妻伍氏,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运里之丰朗乡,因其山秀水肥,民俗淳美遂居焉。”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7 | 只看该作者
杨氏
    《杨氏族谱》载:“大始祖杼公,食采于杨,积德累功封为杨侯,遂以扬为氏。”杨杼
原姓姬,周康王六年(前1098年)封为杨侯。扬国在今河南西部。杨氏素以。四知”为
堂号,源出东汉杨震事迹。中唐时杨承体定居于浙江钱塘,其裔孙杨辂在江西吉安做官,
随任居庐陵。宋太祖时辂之子岫云任广东潮阳太守,后在梅州水南里落居,为粤东杨氏
始祖。由梅州迁入兴宁的杨氏先后有三:元末明初杨启昌在水口藕塘开基,传下莲塘一
派;明洪武七年(374年)启昌之侄辈宗任、宗藩迁蛇子垄,后裔分迁双溪麻坑、西厢
走马岭、杨塘排及大坪、罗岗、坪洋等地;明朝初年扬志洪先迁茅塘铺,后在石马立业,
后裔分迁宁新花螺墩、刁坊河塘岭、叶塘亚秋塘、罗岗下岚等地。全县杨氏计约2.2万
人,主要分布于罗岗、大坪、坪洋、叶塘、罗浮等区,均在千人以上,300人以上的有宁
中、合水、宁新、叶南、下堡、新陂等区。
杨姓的起源很古老,是中华民族始祖炎黄二帝中派生出来的族姓蕃衍而成。据姓氏学家考证:杨姓族源较为复杂,杨或称扬,又称杨孙氏、杨食氏或羊舌氏。在番衍过程中,有赐姓为杨者,也有改姓为杨者,还有冒姓为杨者和与杨姓联宗者。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周代封杨始为姓,是周武王(约公元前841年)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裔。在杨姓谱牒中,有以叔虞之子杼公为第一派始祖,也有以叔虞24代孙伯侨为始祖的,意见稍有分歧。据上杭城区《弘农杨氏谱序》载:“……封吾祖叔虞为杨侯,子孙食采于杨,遂因以为氏,开弘农焉。”杨杼实为杨氏弘农肇基之祖。
     由少数民族改为杨姓者,则有仇池氏族杨氏、大理白族杨氏、鲜卑族莫胡卢氏的杨氏及沙陀部族人的杨氏等等。此外,与杨姓联宗者则董、林、毛、郭诸姓,其中以董杨联宗者最著。20多年前,已在泉州成立了“董杨氏家族联谊会”,嗣后,又在台湾成立了“全球董杨宗亲会”。
     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和1970年台湾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所提供资料的综合统计数字表明,杨姓在全国排居第六,全族人口近8千万,还没有包括数以万计的侨胞在内。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山西。因为避乱,迁居到了华阴(今陕西省),成为当地的望族,此后中国的杨姓,也大多出自关西(陕西之古称)。唐代末期,中原大乱,许多汉人都被逼得渡江南迁,杨姓人家也在此时迁移到了福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7 | 只看该作者
吴氏
    吴氏始祖泰伯原姓姬,是周太王直父的长子,即周文王的大伯父,因让王位给其弟,避
居东海之滨的荆蛮(今江苏无锡一带),自号勾吴,是为吴氏之始。孔子誉泰伯“三以天下
让”为至德,故吴氏以“至德”为堂号。吴氏发源于江苏,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吴宣
移居抚州石井(今江西临川),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祝家山金斗窝。宋元时已播迁于江南各
省。元末明初居福建宁化的吴氏逐渐向闽南、粤东一带转徙,其中迁入兴宁的先后有四支,
(一)吴法猷由龙川李埔柏树下迁叶塘乌池,后裔分迁于窖里、三口塘、龙塘及福兴、新陂、
合水、龙田、龙北、刁坊、宁中、永和、叶南等区,已传27世,约占全县吴氏的80%。(二)吴
贵由长乐澄塘迁叶塘雷公寨,后裔分迁于鲤子塘。(三)吴有德由长乐青塘迁水口长岗岭,
后裔分迁于邹洞、军营及宋声、新圩等乡镇。(四)吴添逊由梅县小乍迁永和的七层,后裔分
迁径心半径、宁新则思桥等地。吴氏分布于本县25个区,计约2.1万人,其中叶塘占四分
之一,永和、龙北、新圩、龙田、合水、宁新均在千人以上。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7 | 只看该作者
何氏
    何氏源出韩国。谱载秦始王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国,韩王安之次子允避难遁
迹庐江(今安庆),因当地韩、何谐音,遂改为何氏。后裔繁衍于安徽庐江及江苏东海,
成为大族,后世遂以“庐江”、“东海”为堂号。西汉武帝时何成食邑雍州,遂迁居扶风
郡茂陵邑(今陕西兴平).其曾孙玉钰由扶风迁福建福州府,裔孙复迁汀州。五代后梁贞
明三年(917年),大乙郎为宁化县尹,解职后迁居闽西武平岩前。梅州始祖何全(念四
郎)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闽迁居程乡(今梅县)乌蓼沙,洪武十四年复迁兴宁和
山瓦塘开基。何全生四子,长子文渊留梅县,后裔派衍黄槐宝龙及西埔。次子文滨、三
子文深均在瓦塘立业,文滨后裔分迁石马、径心、永和、叶塘等地;文深后裔分迁永和、
宁塘、宁中、刁坊等地。四子文汜迁石马马下,后裔分迁黄陂、黄槐等地。何氏分布于
本县20个区,计约4万人。其中永和、石马、黄槐均在5000人以上;千人以上的有宁
塘、径心、龙田、叶南、刁坊、罗岗等区。
何氏来源,总的有四支:
    《广韵》记载周武王之弟名叫叔虞,受封于韩。战国末,韩为秦灭,子孙分散于江淮间,转音为何氏;
    《汉书·五行志》记载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同父异母弟朱苗,后改姓何;
    《五代史》记载吐谷浑亦有何氏;
    《兰州府志》记载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之子铭。入明为何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综合安徽、江西、广东、福建、广西、台湾各地的何氏族谱,何氏由韩转何,有二个记载:一为韩厘王之次子韩瑊,改称何瑊,死后墓葬于安徽庐江县何坟岗,2000年第七届世界何氏恳亲会曾在此祭祠开会;二为战国末,韩国亡国之君韩王安之次子韩允,改称何允,闽、粤、赣、桂何氏子孙多认同此祖。何氏的郡望有:庐江、东海、陈郡。
    何允,约生于公元前257年,其子孙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第35代孙何旦,又名?,字景行,法号太郎公,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中进士,选授福建汀州宁化知县。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任满解组(时年35岁),受民挽留,遂居该县石壁寨。次年何太郎去潮梅,回时路经武平岩前,遂择居狮岩,民国《武平县志·民族志》云:“何氏开基岩前,为邑中最旧之族”。北宋太宗乾德二年(964)泉州同安有僧名定光者(俗名郑自严),谓此地宜为仙佛所居,太郎之子女一时不从,太郎独首肯,把屋舍田塘,全施与郑自严,打发子孙,分居各地,并嘱曰:“叶落九州地,根从一处香,若是我儿孙,越远越荣昌。”独率一子(名五郎)一女(名仙姑)到离岩前15华里外的冷洋(今为宁洋村)定居,今岩前狮岩仍有一仙姑亭,中有何太郎的禄位牌,旁塑何仙姑的立像,以示纪念。太郎终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享年101岁,葬于冷洋(今205国道线旁),号铁扇关门,武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墓。何太郎为入闽始祖。另据台北市《何氏族谱》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安徽庐江人何嗣韩,跟随经略使陈元光来到福建,后来便把家眷带来安居,这何嗣韩就成了何姓的开基祖,族人尊称按抚祖,其子孙有从漳州迁台北的。
    何太郎的子孙在武平宁洋住了四代,到北宋哲宗元?元年(1086),何仙姑逝世后(终年150岁),五世祖六一郎携妻带子,向东步行60华里,到上杭县来苏里六十地枣林园(即中都镇蛟腾村六十地自然村)开基,成为何氏入杭始祖。其坟墓在今中都镇兴坊村(小地名下坑),号“夫子弹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刻石代金,始葬于此,历有修葺,1994年由台胞何庚生独资重修,面貌一新,其坟联曰:“六十地开基创业,九秋天饮水思源”。此开基祖在长汀县城建有“学海堂”,内有一长联:“缔造果然难,历十五年掌握筹持,差幸科岁偕来,免傍他人门户;守成也不易,愿千百世灵钟育秀,喜见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纲常”。在上杭城关也建有“敬享堂”,在抗日战争中曾被日机炸毁一角,今已为上杭县农行宿舍。
    六一郎生四子:长曰伯一郎,又称发伯(为六世),从中都六十地再迁入广东程乡(今梅县松源镇老圩),实为何氏入粤始祖,并建祠于此,号“发伯公祠”,几经修缮,仍保持全貌,民国以还,曾利用此建筑物,举办“发扬学校”,祠校并存至今。发伯生九子:从仟一到仟九(七世),其中又有仟二、仟七、仟八三房复迁回上杭棉村(今庐丰乡横冈村)。仟二子孙再迁长乐及广东翁源;仟七子孙再迁泮境乡;仟八子孙再迁本县的蓝溪、稔田等乡镇及长汀县和福鼎县;仟三迁永定罗围开基。其余仟一、仟四、仟六(迁蕉岭县)仟九子孙仍留松源(今松源镇何姓人口达五千以上)。7世仟九的下七代,叫念四郎(字源美,即14世)于明洪武二年(1369)迁梅城乌蓼沙,生四子:文渊、文滨、文深、文汜,其后子孙昌炽,分迁海内外各省市,他们转奉十四世源美为何氏入粤始祖。
    何源美之后,据广东兴宁市1997年版的《何氏族谱》(总谱)及广西宾阳县《何氏族谱》所载,他们那一支分散到江西省的樟树、黎川、宁都、万安、遂川、上犹、崇义、南康、赣州、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等16个市县;湖南省的浏阳;广东省的韶关、曲江、翁源、连平、龙川、和平、平远、兴宁、五华、揭东、梅县、揭西、紫金、惠东、惠阳、普宁、河源、博罗、惠州、深圳、增城、东莞、肇庆、恩平、广州等25个市县;广西自治区的桂林、南丹、融安、河池、柳州、柳江、柳城、荔浦、贺县、鹿寨、马山、来宾、武宣、径平、贵港、玉林、陆川、大新、崇左、凭祥、南宁、北海、钟山、昭平、宾阳、武鸣、平果等28个市县;云南的昆明市;四川的剑阁、仁寿、隆昌、荣昌、高县、自贡等6个市县;台湾的基隆、台北、桃园、台中、嘉义、高雄等6个市县。此系合计7省(区)82市县,还有香港、澳门、海南未统计在内。广东的大埔、丰顺、饶平、潮州、汕头、新丰、始兴、高要、番禺、佛山、顺德、鹤山、南海等13个县和越南、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均不属此系,亦未予统计。
     次子:伯四郎,迁武平县象洞河坊水寨开基。生二子:长万一郎;次万二郎。这一系又有分迁到江西赣州东门口关刀坪。
     三子:伯六郎,武平东留乡。
     四子:伯九郎,其子孙多居中都四个村,也有分迁武平桃溪、四川省的富顺县。还有分迁到本县临城的张滩、官庄的德康、湖洋的寨背,至于居住在临江镇的何姓人建国前多为武平象洞人及本县官庄人,原先是经商。建国后因工作关系入城建房定居者,则东、南、西、北四路都有,甚至南下干部、粤东干部中的何姓人都有了。
     何姓是华夏大姓之一,按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新百家姓》统计,以人口多少为顺序,则何姓列为汉族100个大姓氏中的第17位。笔者在阅读《中华百家姓氏诗词选读·何氏卷》(四川达州市难得书画院主编)时,对作者籍贯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卷197位现代何氏诗词作者中,分属全国28个省(市、区)的137个县(市、区)。何氏家族真可谓族繁地扩。据新编《上杭县志》(卷三)的统计,全县在1987年的何姓人口为1219户的6236人,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中,按人口也居17位。中都是全县何姓人居住得较多的一个镇,分布在罗溪、蛟腾、瑞香和长徐等四个行政村。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7 | 只看该作者
孙氏
    《章峰堡孙氏族谱》载:孙氏始祖田书,字子占,春秋时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
公赐姓日孙,食邑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后世遂以“乐安”为堂号。粤赣闽开基始祖孙
浰原居汴梁(今开封)陈州,唐僖宗时被选为百将,领兵于闽越赣各地,屯兵江西虔化
(今宁都)。中和四年(884年)乱平,封东平侯,定居于虔化。五世宣教迁福建宁化石壁,
七世建邦迁浙江余姚。明永乐年间十四世伯传携四子迁广东兴宁东厢章峰堡,后复偕诸
子返浙,仅第四子契全留居,为兴宁开基祖。全县孙氏约2800人,90%居住于径南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8 | 只看该作者
邹氏
  周代有邹国(今山东邹县),相传为古帝颛顼的后裔,子孙以国为氏。战国时邹徽仲
食邑于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后世遂以“范阳”为堂号。邹氏自两汉迄晋,由山东蔓延
河南,聚居于邹坊,东晋时始迁江南。唐贞观末,邹垣由安徽当涂迁居于江西南昌,后
因避乱入闽,裔孙分居于闽西邵武等地。南宋宁宗时,邹应龙由福建泰宁迁居长汀上堡。
迁入兴宁之邹氏均源出福建,分数途入粤:(一)一支由闽入赣,迁广东南雄而龙川甘陂,
再迁兴宁吴田,始祖为邹谷熙,其后裔分迁于罗浮中坑等地;(二)明嘉靖十九年(1540
年)邹统兴由龙川石坑迁叶南上中村;(三)邹碧珍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兴宁西厢福庆堡沙
上;(四)邹法坚由龙川石坑迁石马秀水河洞;(五)邹纪宗由龙川迁永和百干塘;(六)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邹兴贵从江西迁兴城南郊。全县邹氏计约3600人,主要居住
于罗岗、罗浮,合占一半以上;新陂、叶南、大坪、石马、兴城镇各有数百人。
邹姓的郡望有:范阳、太原、广陵、南阳、渤海、丹阳等。上杭邹姓是出自范阳的一支。《范阳邹氏族谱》云:“范阳邹氏,肇自邹聪”。邹曼父第三十一世孙邹聪,在唐朝时,曾任范阳太守,此后子孙世居范阳,成为当地官宦世家,于是子孙以范阳为郡望,人称“范阳堂”。
  邹姓堂联,较常见的有:“梁园昭雪(邹阳),黍谷回春(邹衍)。”“道气禀江山之灵秀(邹元标),诗章夺月露之高华(邹定)。”
邹氏入闽
  邹曼父51世孙邹勇夫,讳愈,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以军功拜威武军节度使,镇守归化,后在杉津(今泰宁县杉阳镇)开基。五代之时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下,归化镇由于邹勇夫的坐镇,却安定繁荣,不少人慕名举家迁来,在此安居乐业。
  邹勇夫11世孙应龙,字景初,南宋宁宗庆元二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曾任礼部尚书兼侍读,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根据蛟洋塘厦及江西遂川族谱,邹应龙共有十三子。元配陈氏,生三子,一郎、二郎、三郎。继配李氏,生五子,凤四郎、鸿五郎、毅六郎、殷七郎、殿八郎。三配叶氏,生五子,恕、德、懋、恭、志。据笔者调查,邹应龙有二房裔孙迁入上杭开基,分别是:一郎九世孙三十郎;殿八郎裔孙八郎。
   邹八郎入杭及其裔孙播迁殿八郎裔孙八郎,迁入今古田镇石坪村开基。蛟洋乡塘厦邹氏族谱记载:“始祖八郎公迁居石坪村”。邹八郎妣刘氏三娘,生二子九二郎、十五郎。
   十五郎妣陈氏、官氏,生四子:长昌郎,次四九郎,三七十郎均移居广东大埔县,四念三郎留居石坪。
   念三郎妣严氏,生四子:长福一郎居石坪村,次文四郎移居大吴地,三崇小三郎移居上杭县古田里古二图塘厦乡(今蛟洋乡塘厦村)开基,四广二郎迁广东。
   塘厦开基始祖邹崇小三郎,名肥寿,人称肥公。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正月十一日子时生,元至正五年(1345)七月初十日卯时卒,享年82岁。妣官小八娘,合葬本乡大洋溪清水塘,虎形地。裔孙定于每年正月十一日,即崇小三郎出生之日祭墓。崇小三郎生子祥甫。2世祥甫妣华氏,生子吉琥。3世吉琥号大五郎,生二子:长忠仁讳子春,次忠义讳子玉。从4世开始,子春、子玉兄弟便分居发展,子春号大六郎生一子景?。子玉号大七郎诰授文林郎,清化府古滕县知县,元配陈氏生二子景宽、景庸,再配林氏生子景德留居古滕县。
   塘厦邹姓开基至今,已发展到28代。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8 | 只看该作者
余氏
    余氏始祖由余是春秋时晋哀侯的儿子,原姓姬,因曲沃武公代晋,惧祸株连,避难
西戎改姓变名,在西戎为臣。后仕秦,佐秦穆公成为西方霸主,子孙以其名为氏,世居
成阳,后裔迁居河南新安。西汉时余焕迁福建建安。唐僖宗年间,余寅因黄巢战乱徙邵
武光泽,其长子余从再迁粤北曲江武溪龙归乡。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195年前后),余一
贯在广东长乐余洞落居。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余悠远由长乐迁兴宁叶南陂下;其
堂兄弟志铭于同一时期在大坪油洞开基,后裔分迁大坪各地及新圩石崖、坜陂陂新、坭
陂笃陂等地。志铭之幼弟志道亦随兄来兴,落居新陂管岭,后裔分迁刁坊上岭塘、坭陂
汤湖陂塘口等地。余二贯迁江西临川,元朝末年其曾孙陶丰、文丰、东丰分别迁居于新
陂塘头下、叶塘大茔里、兴城西郊。此外,罗浮大径里余氏始祖余猷系由和平长塘迁入。
全县余氏有8800人,主要分布于大坪、叶南、新圩、坭陂、坜陂等区。兴宁余氏多以
“风采”、“绍采”为堂号,均源出宋代曲江余氏祖居。
余姓出自姬姓。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据有关谱籍记载:后稷数传至周武王,其子叔虞被封于唐。叔虞子燮封为晋侯。再传至晋哀公,其子由余,目睹朝政紊乱,遂远走西戎,而后入秦,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其后裔遂以名为氏。
    看来,余姓是以先人名字中的字命名的姓氏。春秋时,秦国有个名臣叫由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他的祖先是晋人,因避乱逃亡西戎,初在西戎为臣,后奉命出使秦国。由余见秦穆公(前659——621年)贤德大度,便留在秦国为臣,很得秦穆公信任,官上卿,为秦穆公谋划征伐西戎,攻灭12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称余氏。
    江西兴国《余氏族谱·民国卅三年余锦源序》也说:“秦穆公时,由余为相。由余之后,以字为氏,为余姓之始”。由余为余氏得姓鼻祖,开宗五代是:由余——兆初——继始——绍祖——崧、岳,第五代分房,余崧失详,现在的余姓子孙,几乎都是余岳的后裔。
     余姓发源干陕、甘一带。周秦时始居代州、山西大原、邠州、雁门等地。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渡黄河,迁至青、豫、兖等州。西汉初期,世居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越12世余正,讳祯,佐汉光武有功,封新安侯,后蕃衍于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一书云:“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东晋明帝时,因余姓忌讳,于太宁元年(323)奉命敕改为佘。直至唐代,国宁监余泳上秦唐肃宗,于上元二年(761)二月准予复姓为余。因此,余、佘两姓可谓同源一脉。
     余氏的南迁,是从唐代开始,到宋时,已成为福建的盛族之一。唐初,有余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而至赣,后辗转入粤。唐玄宗开元八年(720),余钦出任太常博士,其子余让为太守,住于四川,后由四川峨眉迁江西饶州白塔。唐天宝年间(742——755)因避安史之乱,余焕随其父余青由江西饶州鄱阳出任闽之建阳,复至福建上杭古田杉洋开基。
    始祖由余传下57代、余(名渊,字海渡)的玄孙余靖,字道安(1000——1064),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新安村。北宋天圣初年(约1025)登进士,曾任右正言,官至工部尚书。他多次主张严赏罚,节省开支,反对给西夏货币。他三次出使辽国,精通契丹语,以契丹文作“蕃语诗”,著有《汉书刊误》。他曾几次被贬,几次起用,一生忠心耿耿,为国为民,敢于直言进谏,时人把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誉为“四谏”,并有“风采第一”之誉,故余氏又有“风采堂”之堂号。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8 | 只看该作者
沙氏
    兴宁沙氏为元朝人达鲁花赤阿里沙之后裔。达鲁花赤是元朝各级行政长官(蒙人)的
官名,阿里沙是蒙古的一个氏族名。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阿里沙从今江苏江宁
县调粤为循州刺史(治所在今龙川佗城),元亡后滞留循州,卜居善庆厢。从二世始改称
沙氏。四世沙景宏为兴宁水口司牧,明天顺四年(1460年)定居水口,为兴宁沙氏开基
祖。从阿里沙入粤至今已六百余年,其后裔已完全汉化。兴宁沙氏主要居住于宁新城南
村、坜陂红卫村及永和长新村,其中城南村占一半以上,全县约1100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8 | 只看该作者
汪氏
    源出姬姓。《汪氏族谱》载;西周鲁成王有支子名汪,食采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
南),后乃以汪为氏。东汉献帝建安年间(200年前后),第三十一代孙汪文和官会稽令,
渡江落居于新安,为江南始祖。其十三代孙汪华官歙州刺史,建家室于歙州(今安徽歙
县)。唐时,汪华十三代孙汪道安镇守婺州,承一脉由歙迁婺(今江西婺源县).兴宁汪
氏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先后由婺源武口迁入。其一脉卜居石马长沙径,另一脉定居于县
城东南隅,以“平阳”为堂号。全县汪氏计约600人,绝大部分居于石马区三联村。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8 | 只看该作者
沈氏
    《沈氏族谱》称,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今河南省东南部平舆县北),公元前
506年为蔡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三十六世太一郎官居杭州;宋南渡后迁福建建宁府建阳
城内,后官江西南安府同知,居大余县东外都南门。四十世那仔公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任
广州右卫中郎,官调兴、长两县,驻守青昌屯,任满后定居于笃殴堡坳子塘。后裔分迁
新岭村、坭陂新民村、宁新洋里村等地,全县计约900人。兴宁沈氏以“四声”、“三
善”为堂号,源出沈约、沈度事迹。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8 | 只看该作者
陈氏
    谱载陈氏大始祖满,原姓妫,为舜帝之后,西周时娶武王长女为妻,封为陈侯(陈
在今河南淮阳),子孙以国为氏。刘汉两代,世居颖川。后世遂以“颖川”为堂号。永嘉
乱后,陈逵随东晋南迁,官长城(今江苏吴兴)令.唐末,陈旺迁于江州德安,为江州
义门始祖。宋时陈魁由德安迁居福建汀州府之上杭,后裔分迁于闽赣粤各地,至宋末及
元明清辗转流入兴宁,计有13派之多。可考者如下:(一)坭陂东山寺陈氏始祖陈肇基,
原籍福建宁化石壁,迁入时问为南宋末年,后裔分迁附近各村及新圩、坜陂等地;(二)
元大德间陈斐然自福建宁化石壁迁兴宁石马上庄,后裔分迁于石马各地;(三)柳溪陈氏
始祖陈法贽,其先原居宁化石壁,后迁江西泰和柳溪。元天历中以进士出身官循州教授,
解职归田,值干戈四起,遂落居兴宁城南聚星第。后裔分迁西河背、永和麻背岭及龙颈
里、宁新小洋下、坪洋潭坑、龙田羊子岭、宁塘土坑围、坭陂瓦仓前、合水朱古塘、罗
浮司、罗岗下岚及溪尾等地。法贽之堂兄君辅落居于罗浮大信毛公寨。(四)明永乐年问
陈必富兄弟三人由揭阳秋溪鹳塘(其祖先于明初由福建漳州迁入)来兴贸易,定居于西
厢甘葛岭,后裔分迁于永泰关、秀塘围、板桥陂、梅子坑、赤岭祗,松山围等地。(五)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陈伦携子宗道由福建南靖县白菜村迁西厢曾坑里,后裔分迁于
城北夏屋陈、羊头岭、新陂马岗及蓝田岭等地。(六)宋声璜江陈氏始祖文兴于明朝初年
由梅县畲江虾公潭迁入兴宁。(七)衙背陈氏始祖陈三郎,于明初由宁化石壁迁广东长乐
伏都溪,复迁兴城衙背。(八)老街陈氏始祖陈维纲兄弟,世居江西临川积善乡平富里。
于明永乐末年避乱落居兴城内老街。后裔分迁城区各地、刁坊陈泰隆、永和鸦鹊岗、宁
新横湖塘及坜陂涧田上等地。(九)新街陈氏,祖居福建晋江县十六都窟内,清初陈基辑
移居惠州,后病逝,由长子玉铉扶柩携眷来兴,定居城内大新街,时为康熙十九年(1680
年)。后裔分居于城内北街、后街及城北文峦岭等地。兴宁陈氏约9.1万人,分布于全县
29个区镇,其中石马、坭陂各逾万人;罗岗、龙田、兴城、新陂均在5000人以上。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8 | 只看该作者
张氏
    据《张氏族谱)称,黄帝子少昊第五子挥始造弓矢,为弓正之官,世掌其职,其子
孙遂称张氏。张氏发源于冀州(今山西、河北一带),后逐渐南播,徙徐州,迁清河。西
晋时张清明遇乱避仇,携族众渡江迁居于衢州鹤鸣杜林寺(在今浙江)。东晋末再徙粤韶
州(今韶关市)曲江,后裔复迁河南洛阳。唐末为避黄巢战乱,一支张氏迁福建宁化石
壁。后裔分迁闽南上杭等地。迁入兴宁之张氏始祖先后有四:(一)南宋端宗时张淑芳任
潮州参军校尉,奉命在兴宁水口平寇,后定居于水口黎湖寨;(二)明正统或景泰年问
(1450年前后),上杭张启源授职循州判官,因考绩至京,病逝于京城,其妻谢氏携子由
任所回福建老家,途经兴宁落居于北郊湖背(今县委会附近)。其另一妻室石氏亦因世乱
携家由上杭大拨迁兴宁东厢大成社;(三)明永乐年间,张启源之兄启达迁兴宁石马;
(四)南宋末年文天祥部将张元模率兵随主帅南行,因缺粮秣,兵马溃散,张只身避难罗
浮,后与萧氏女成婚,传罗浮张氏一派:此外,清嘉庆年间有张氏从潮州迁入兴宁城内
定居。张氏分布于本县24个区镇,约4.5万人,其中宁中、石马在5000人以上;1000
人以上5000人以下的有永和、叶塘、福兴、水口、兴城、新圩、坭陂、刁坊、龙田、叶
南、坜驶、罗浮等区镇。兴宁张氏大多以“金鉴”、“百忍”为堂号。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林氏
    林氏远祖比干,因忠谏为商纣王所害,其妻怀孕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中,生子名泉。
西周时受姓为林,赐名为坚,敕封博陵侯。博陵地在古西河郡(今陕西东都),故林姓多
以“西河”为堂号。永嘉乱后,林禄(原居济南,后迁今江苏宿迁)随晋元帝南渡。东
晋太宁三年(325年)官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因以为家,为林氏入闽始祖。后代遗
布福建全省,成为大族。元朝末年林文懋由宁化石壁出任广东潮阳县主簿,遂立籍海阳
(今潮州),为林氏入粤始祖。其次子均祥元末迁居江西安远,裔孙彦溪由安远来兴,落
籍龙北霞洞。后裔分迁叶塘羊头寨、牛角垄、瓦子塘等地.均祥弟均政亦于元末由海阳
迁平远大柘,其五世孙彦清于明建文年间迁兴宁黄陂龙归洞。后裔分迁黄陂龙溪、黄槐
宝龙、石马公陂、叶塘甘塘等地。现城北老塔下、宁中古塘、宁塘文峦岭、宁新抄林屋
及城镇西郊等地的林氏上世亦由宁化石壁迁来,始祖为林上华兄弟数人。兴城衙背林氏
上祖林国楫兄弟3人于明建文年问自澄海迁入。后裔分居于东北城脚、宁新寨子脑、新
陂油草坪等地。水口荷树村林姓系由长乐寨下迁入(其上世由福建迁梅县,再迁长乐)。
先落居井下村,后裔复迁上址及宋声、坭陂黄垌、宁新文星等地。此外叶塘群星村林氏,
据传系于四百年前由福建迁来,后裔分迁于叶塘苏茅坳和龙田赤石陂。全县林氏计约
1.1万人,其中叶塘约占三分之一,黄陂近2000人,2000人以下500人以上的有石马、
兴城、宁中、水口。新陂、黄槐等区镇。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幸氏
    幸氏始祖偃,得幸于周成王,因赐姓为幸,封于河北沧州,镇守朔北,居于雁门
(今山西代县一带)。后世以。雁门”为堂号。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年)幸茂宏迁于江西
高安之幕阜山,为幸氏江南始祖。宋南渡后幸桂林徙南安府南康县。南宋末,幸丰为避宋
元之战乱由南康迁福建宁化石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其曾孙幸宗近兄弟四人因
避周三之乱入粤,适逢县令夏则中招携流亡,遂安籍兴宁径心章峰堡;长兄成风则在南
厢水口落居。后世裔孙分迁径南双梧及先丰村、永和高岭背等地。全县约4500人,90%
在径心和径南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罗氏
    谱称罗氏得姓始祖䢵鄫号匡正,为祝融(颛顼孙)之后.周武王三年,匡正有战功,
封于宜城(今湖北省中部),因其地有罗水,国号为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汉惠帝时罗珠出守豫章(今江西南昌),并定居于该地,后世遂以“豫章”为堂号。罗珠
后裔洪德生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十八予,散居闽赣粤三省,迁入兴宁者有四;
(一)东门外小九派。小九名君姿,洪德十八子,居福建宁化石壁。宋末任循州学正,任
满回家,道经兴宁,筑居于兴城东郊。后裔分左、右八房.前者分迁于宁新水楼、大岭、
寨子、横湖及永和三枫、刁坊、福兴等地,后者分居于宁新东风、黄蛉、花螺墩、大圳、
高陂祗、旗岭下及叶塘墩上。(--)南门外伯七派。伯七名君垂。捧行十六,由宁化石璧
迁南门外。后裔分迁新陂家庄匿及茶塘、宁中灌水塘、宁新坝祗岭、坭陂象狮岭、新陂
茅塘、宁塘潮比塘等地。(三)矮岗大六派。大六名君端。捧行第六,其子随父首迁大埔,
后转徙兴宁矮岗。后裔精通历法,称通书罗。(四)径南大一派。大一名君崇,为洪德长
子,由宁化迁梅县白渡,其后裔子明转徙兴宁径南珊田,又分居径南各地.罗珠之另一
支裔孙世居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后迁福建宁化、元朝初年罗昭远由宁化迁兴宁大坪洋
田,其子分迁于白坟下、山下玉枕形,后裔分迁大坪各地、龙田蓼塘和鸳塘及鸡公桥、石
马磜下、宁中走马岗、合水罗陂、新陂鹿颈等地。全县罗氏约8万人,分居于县内27个
区,其中大坪、宁新均在万人以上,龙田、新陂、叶塘各逾5000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周氏
    《周氏族谱》称,周氏源出姬姓。周太王古公亶父因避外族侵扰,率族众迁于周原
(今陕西岐山县岐山下),改国号为周。周亡后,姬惠隐于河南汝宁(今汝南县),以国为
氏,为周氏之始。西汉初年,周勃居徐州.三国时周瑜封于汝南.后裔递迁湖北黄冈、湖
南道州、江西庐陵等地.南宋末年周文仕自庐陵鸟东益母井迁广东兴宁西厢大坪,后徙
北厢龙归洞窑湖塘,为兴宁始祖。其子四十三郎复迁大坪水口象形刨基。全县周氏计约
6100人,主要居住在大坪坪中、秋水、上河岭、咨洞、蓝塘、潭角坑等地,合约占百分
之七十,罗岗澄清、元清合有千余人。此外新圩里湖、叶南长甲塘、宋声古塘等地亦有
周氏。兴宁周氏以汝南为堂号,己世传24世。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氏
  战国时越主勾践的第七代孙无疆兴兵攻楚,兵败身死,诸子争立,各霸一方。次子
蹄据乌程(今浙江吴兴)为欧阳亭侯,其子孙以爵为氏,始为欧阳氏。欧阳氏发祥于浙
江,繁衍于河北、山东一带,后随东晋渡江,居于丹阳(今江苏西南部),复迁湖南长沙。
唐玄宗时欧阳晤由长沙迁江西吉州(今吉安市),后世奉其父琮为吉州始祖。后裔繁衍于
濂江、泰和、瑞金等地。元时欧阳宗泰自瑞金迁居兴宁,四传至九龄居黄陂,其兄昌龄
落居于叶塘苏茅坳,后裔分迁叶南黄竹塘、长甲塘及新陂莲塘等地。全县欧阳氏约1500
人,70%居于叶塘,其余分居于叶南、新陂、黄陂等区。宋欧阳修为兴宁欧阳氏之远祖,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故欧阳氏以“六一”为堂号。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练氏
    练氏始祖司马富是河南汤阴人,本是晋司马氏的第十代裔孙。隋末世乱纷纷,有追
杀司马后裔事,司马富遂改姓换名东河。曾追随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南征北战,后又
在东征高丽时立下战功,太宗皇帝赐“简练精军”匾,并赐姓为练,食邑河内(今河南
沁阳),后世遂以“河内”为堂号。南宋末年裔孙练诒嘉迁江西淦水之车山。元仁宗延祐
元年(1314年)练渊文(豪任)授职宁化教谕,适蔡面九作乱陷宁化城,遂避乱定居于
福建武平岩前象洞。元末其玄孙元龙迁广东兴宁甘砖开基。后裔分迁于黄陂径口、大坪
岭河、岗背练家祠及白围里、罗岗徐坑及下岚、坪洋金坑等地。练氏迁入兴宁已有五百
余年,已传25世,全县约8400人,分布于黄陂(占60%)、大坪、岗背、罗岗、坪洋、
合水、径心等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范氏
    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子[阝显]叔逃往晋国,被任为士师(法官)。其孙士会因
功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子孙以邑为氏,为范氏之始。范氏发祥于高平(今山西介
休),蕃衍于江淮,南迁范氏有奉范仲淹为始祖者。范仲淹为苏州人,其孙如节于北宋末
年由苏州吴县迁福建汀州府清流县,曾孙衍亘复迁宁化石壁。衍直次子芋万二郎授职长
汀教谕,随任迁居上杭南湖。明初,范远岗官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解职后在大埔县峦洲
都青溪开基。远岗子大四郎移河西车碓滩,玄孙范文质迁兴宁南厢合湖堡鸭麻垄立业。后
裔分迁坭陂新岭下、汤湖、黄垌、古峰岭、象狮岭及径心坪宫、马山和径南黄坑等地。全
县约5600人,80%居坭陂,径心、径南共有千余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胡氏
    周武王封舜帝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妫满死后谥号胡公,世称胡公满,其子孙以谥为
氏,为胡氏之始。胡氏发源于河南淮阳一带,三国时显于魏,居山西安定;另一支则在
河南新蔡繁衍,均成为大族。兴宁胡氏多为明清时从江西、福建迁入:(一)明孝宗弘治
六年(1493年),江西临川长安乡胡应琦偕子侄来兴经商,历二十寒暑蓄积渐巨,于明正
德八年(1513年)购地筑居于城内大巷里,后裔分迁城东廓下栅、宁新长陂岭、福兴梅
子、宁中铁屎岭(今丝新村)、龙田香炉寨等地。(二)元末明初,另一支胡氏由福建迁
入黄槐西埔览溪,后裔递迁黄槐双龙村、坭陂将军围、龙田圩下街等地。此外明代胡九
仔从长乐(今五华)安流迁福兴五里亭。全县胡氏约2800人,坭陂、黄槐合占一半-其
余分布于福兴、龙北、龙田、宁新及兴城等区镇。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柯氏
    柯氏太始祖柯卢为吴公子,战国初期吴国为越国所灭,其子孙以名为氏,蕃衍于今
江苏、浙江一带。后一支柯氏避乱入闽,居绍南县长安社。明朝初年柯福由闽入粤,在
兴宁大坪鹅斗寨与义兄弟合筑围寨,至二、三世始在陶坑村坪上建祖居,现有裔孙约:100
人。福兴区五里村柯氏相传祖居地在城南竹子菜,后有兄弟三人迁入五里村,世传十五
代,现有裔孙60余人。兴宁柯氏以“济阳”为堂号,由此可知其远祖籍隶江苏睢宁。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饶氏
    谱载饶氏“出六国时齐大夫,食邑于饶,其后以邑为氏”。兴宁饶氏均奉唐初饶元亮
为始祖。元亮世居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白干村,后裔播迁于南城蓝田、宜黄东源、临
川长源等地,为江西大族,以“临川”为堂号。兴宁饶氏均由长源迁入。明嘉靖初年
(1530年前后)饶表四因来兴宁经商,定居于城内修和街(后称府馆前,即今中山东路),
后裔建基西郊朝天围,后分迁东厢小洋下、径心望天塘、城北洋垫段及竹丝湖等地。明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前后,饶文四因避倭寇侵扰携子南下,在东门外东安栅落居,后
裔分迁城内长春井、石马磜下、西厢洋岗围、城南义尚围、永和中心岭、北厢洋矮岭及
竹丝湖等地。此外,坜陂饶氏之始祖登六为表四的从兄弟;枫溪唇饶氏的开基祖琛一是
文四的曾祖叔辈,其入籍时间比各派要早数十年至近百年。饶氏主要居住于兴城镇西郊
和城北洋垫段,两处均约1000人,其余分布于坜陂、宁新、新陂、永和、石马等地,总
计约3200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钟氏
    《钟氏族谱》称钟氏为商微子启之后。微子是商纣王庶兄,武王灭商后封于宋。周赧
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楚、魏灭宋而分其地,子孙避迁于颖川,因其先曾食采钟
邑,遂以邑为氏,后世以“颍川”为堂号。隋朝末年钟简由颖川迁金陵。唐中宗时其子
绍京功封越国公,卜居江西南康。绍京子钟贤为福建都督大将军,定居于汀州鄞江白虎
村。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钟提龄乔迁广东长乐铁炉坝开基,为兴、华两县钟氏
之始祖。二世文振、文亮约于南宋初年(1129年前后)藩居于兴宁岗背春勤村。文振后
裔分居于坪洋布尾、刁坊大桥、永和锦洞、叶塘建新钟屋角等地。文亮后裔分居于岗背
各村、罗岗元潘及柿子坪、叶塘洋陂、龙田鹿子坪及李坑驶、龙北白泡、宁中望江狮、刁
坊墨池等地,已传27世.全县钟氏约3.7万人,分布于县内26个区镇,其中岗
背约1.5万人,新陂、龙田、刁坊、叶塘、永和、罗岗、龙北、罗浮、坪洋、叶南均在
千人以上。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骆氏
    骆氏源出姜姓。齐太公姜尚有庶子名骆,其子孙称骆氏。骆氏发祥于内黄(今河南
省北部),后播迁于江南各地。入粤始祖于南宋末年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广东龙川龙母。清
同治间,有避乱南迁于兴宁高车坝(今城北坝尾桥宫下)及小河背(今水口水洋村)者,
少有外迁。全县骆氏约480人,其中水洋村约占60%。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袁氏
    谱称袁氏祖先为舜帝之后,原姓妫,周初封于陈,其国君胡公满的第八世孙为诸。字
伯爰,伯爰孙涛涂以祖父字为氏。古时爱、袁同音通用,裔孙有以袁为氏者。袁氏蕃衍
于中原,其南迁支流遂成为客家民系之一。元末明初,入粤始祖褒志君原居江西信丰下
堡,官广东布政使,解职后留居东莞温塘茶园。其子清隐迁龙川贝岭青龙约小灰村,娶
三妻生十八子。其第五子谷政落居于兴宁罗浮。谷政次子宗甫创基罗岗圩下鱼形,后裔
分迁蕉坑、柿子坪、湴田背、上下坳及大坪小湴、鸭塘等地。龙田袁氏始祖原籍安徽凤
阳府凤台县七贤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落籍广东长乐(今五华),五世贵荣迁居兴宁
县龙田,八世竹友分迁坪埂,另一脉分迁叶塘洋陂。全县衰氏约1.4万人,其中罗岗近
9000人,龙田3000人,其余分布于大坪、罗浮、叶塘等区。兴宁袁氏以“瑞雪”为堂号,
源出东汉袁安事迹。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萧氏
    谱载:萧氏本殷微子之后。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周成王时封于宋,其孙大心在萧
邑(今安徽萧县)为大夫,春秋时因平叛有功,列为附庸,子孙以邑为氏,是为萧氏之
始。萧氏世居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五代时萧觉事楚王马殷,马殷死后楚国大
乱,萧觉率三子迁居江西泰和早禾渡,兴宁萧氏均为萧觉之后。南宋末年裔孙萧梅轩由
泰和经福建宁化徙居梅州松源都。其曾孙萧基生八子,长子正春之第三子三郎徙兴宁坭
陂官陂岭;六子仲成徙罗浮司陈塘头下,其玄孙千五十九郎为叶塘大路下及叶南汤湖萧
氏之开基祖。萧觉之另一支裔孙立业于江西庐陵白沙琅湖(今属江西吉安),明弘治年闻
萧仲瓒兄弟及萧葵自庐陵迁兴宁城南上六都第六甲,仲瓒后裔分迁坪塘、南济桥等地,其
弟仲[王鲜]后裔分迁城内,萧葵后裔居城南义尚围。全县萧氏约1万人,坭陂、叶塘、叶南
合占80%,其余分布于宁中、罗岗、福兴、宁新、刁坊、兴城等11个区镇。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1 | 只看该作者
高氏
    高氏源出姜姓.春秋时齐太公(姜尚)的九世孙傒有功于国,齐桓公以其祖父公子
高的名赐为姓,为高氏之始。十一世高柴为孔子弟子,曾任鲁成宰,唐时追赠为共伯,宋
封供城侯,后人奉为先圣,入祀孔庙,高氏因以“供侯”为堂号。高氏发源于山东。南
宋淳熙十年(1183年)高旷随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家于邵武。后裔递徙宁化石壁、
上杭胜运里、漳州南靖县和羹乡、宁化大田里丰正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必英随
祖父百一郎到潮州做官,后迁居大埔湖寮。同一时期其幼弟高必善由宁化徙兴宁刁坊油
房塘,后裔分迁于石马李牙(爷)塘、叶塘上中社、径南官亭邬坑村、径心半径及高屋
窝、龙田罗坑嶂及水陂等地.明成化年间百二郎八世孙四七郎由宁化徙居兴宁福兴大塘
肚老安市。后裔分迁鹧鸪塘、刁坊坪塘等地。明万历年闻(1600年前后)高必英七世孙
靖湖由大埔迁兴宁北厢罗陂堡(今合水溪唇)。全县高氏计约3800人,主要居住于龙田、
石马、福兴、合水、径心、叶南等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1 | 只看该作者
郭氏
    《郭氏族谱》称:“我郭氏鼻祖,出自周姬。(周武王)封虢叔于虢(今河南荥阳县东
北),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兴宁郭氏均为唐汾阳王郭子仪之后。以“汾阳”为
堂号。开基祖郭感为江西始祖郭定之后裔,原住江西省永丰县瓦子坪。明中叶时,其子
郭修翰游方至兴宁,落居于西厢矮岗(今锦华村大夫第)。后裔分迁神光山郭屋岭下,已
传至19世。城南柏树下郭氏之始祖,据传为郭修翰的兄弟伯叔辈,亦于同一时期落居兴
宁。其后裔分迁福兴黄畿塘、新陂乐善围、宁新横湖塘等地,已传至17世。坭陂湖柏郭
氏始祖郭鼎新,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福建迁入。此外兴城城东、罗浮小佑留精塘、叶
塘岳桥排上也有郭氏,均在百人以上。全县合计约2500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1 | 只看该作者
唐氏
    据唐氏堂联“放勋世德,叔虞家声”,唐氏为帝尧之后。帝舜曾封尧之后裔为唐侯
(唐在今山西翼城)。西周初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氏。唐氏发祥地在山西。兴宁唐氏据
传先世自四川迁福建上杭,明初入粤,定居于大埔,约九世之后迁居兴城时辰牌巷内。后
裔分迁于西北城脚、福兴新联村及新陂华新村等地,世传22代,全县计约500人。兴宁
唐氏以“晋阳”为堂号。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1 | 只看该作者
黄氏
    黄氏源出嬴姓。周初成王封其幼子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
年)楚国灭黄,其子孙以国为氏。古都江夏(今湖北中部、东部及河南东南部)是黄氏
发迹之地,后世遂以“江夏”为堂号。黄侃世居光州固始。晋室东渡,裔众南移,渡江
后沿赣水达江西中南部,分途入闽粤。兴宁黄氏南半县者多从福建迁入,北半县者多由
江西南下,都是黄峭山的后裔。黄峭山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的进士,其
祖父自江夏徙福建邵武。黄峭山晚年辞官后命诸子分赴闽赣粤各地创业。黄氏入粤北的
始祖相传为黄峭山妻郑夫人,一支后裔由兴国迁龙川。明朝初年黄元卿由龙川铁场骆村
迁兴宁大坪上大塘杨梅村,其后裔分迁于合水官塘围、车坜及北半县各乡镇。梅州始祖
黄僚原籍福建宁化石壁,后迁广东和平均坑,南宋孝宗兴隆二年(1146年)登进士,官
至琼州太守,俸满归田,卜居于程乡(今梅县)西厢五马坊,其后裔分迁兴宁下堡、水
口、宋声等地。明洪武初年,有建忠等兄弟四人及子侄万六郎由宁化石壁来兴宁创业,分
别定居于福兴大塘、梅子坑口、黄公岭及刁坊罗坝,其后裔分迁南半县。此外大约在明
末清初时,有黄则杓者从福建泉州迁兴宁,初居于兴城南门外,后迁车坜黄族聚居地.兴
宁黄氏分布于全县29个区(镇),约5.3万人。其中5000人以上者有大坪、刁坊、水口,
千人以上者有下堡、叶塘、罗岗、宋声、坜陂、福兴、合水、龙田、罗浮等区。

75

主题

653

帖子

68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23:01 | 只看该作者
龚氏
    龚本姬姓。《龚氏族谱》称,周武王封其弟叔绣于龚丘,指地为姓日龚。晋大夫龚坚
自晋受姓,为龚氏之鼻祖。坚之后裔龚遂(居山阳郡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为龚氏之始
祖。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任渤海太守。其长子奇英,汉元帝时任武陵守令(治所
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辞官后留居该地。后世龚氏堂联“武陵世德,渤海家声”即源
于此。遂四世孙苍因避王莽篡汉之乱,徙闽汀上杭开基创业。二十世伯四郎自上杭移广
东程乡(今梅县)石坑中洞洛田坑。明初,二十五世文忠落居兴宁大坪白鸽池、为兴宁
开基祖。其后裔除外迁者外,均居大坪鸽池、横岗两地,全县计约2400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2/1 00:47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