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65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永和教育先驱——潘映云

[复制链接]

1147

主题

3256

帖子

41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8 1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永和教育先驱——潘映云
潘耀清
     
潘映云是成鹊岭下潘屋人,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勇敢而有智慧、德高望重、可敬可爱的仁慈长者。
创办永中 身先士卒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永和知名乡绅潘彪、张英、何元柏等人筹办学校时,他就是校董会最勤奋、最有智慧的参谋。积极协助首任校长何佛莲,积极协调各宗族利益,积极引导百姓广泛支持,得以一九四七年九月正式创办永思中学。因潘映云学问渊博,气度宽宏,见解高远,很有威望而被委任教导主任,在领导班子和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他为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夯实了建校办学的好基础,得到很高评价。
    解放前夕,永思中学更名永和中学,哺育出无数学子奋战在全国各条战线。
    2007年喜迎永和中学六十一华诞,筹编出版《永中情怀》纪念文集出版前,据说早期筹办永和中学骨干基本不在人世。我去电主编张长兴老师说:“潘映云先生年岁已高,现在岭下潘屋平静养老。春节期间回到老家,知道他身体欠佳,我和哥哥潘耀均登门拜访过他老人家。”张长兴老师非常惊喜,兴冲冲赶到潘映云住家时,先生因病抢救,生命垂危,靠输氧维持,无法说话,只挣扎着写了一小段文字。可惜没有获得更多历史资料。后来说起这事,张长兴老师很后悔:如果早点行动,或许能收获更多史实。
坎坷人生  感人人格
   1914年5月,潘映云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共有三兄弟,世代勤劳质朴。艰苦岁月中,其哥哥潘菊园在外经商,挣钱帮补勤奋学习的弟弟潘映云就读梅州东山中学,后高分考入南京当时知名的金陵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前身)。自己毕业后将微薄酬劳抽出来,鼎力供弟弟潘映池入读高等学府,直至南方大学毕业。潘映池投身解放事业,后成为湛江文化局领导。大陆经济困难时期,潘映云资助侄子潘作民读书至从军。他们兄弟的接力情怀,血脉相连,成为传颂的佳话。他们教育了后代,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值得我们学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潘映云18岁上大学,毕业后进入教育界,先后任教于兴宁永和中学、湖乡学校、梅县南口中学、五华县五华中学、平远县大柘中学、兴宁宁中中学、兴宁石马中学、韶关市地委直属机关学校(韶关地委党校前身),后任韶关市教育局副主任。但其间经历曲折、坎坷,受尽磨难。
   1940年代初,他在兴宁宁中中学任教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国难紧急关头。受“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抗日誓言激励,毅然和大批入伍从军青年,保家卫国,并顺势加入了“三青团”,曾代理中队长。一九四七年七月,应召回归故里永和,筹办永思中学,任教导主任;解放后的1950年春,先后调往以上单位从事教育工作。
     一九五二年,在兴宁石马中学任教,政审因牵连旧时有关“三青团”骨干历史问题,被清退回原籍乡下。1954年弄清有关“三青团”问题后,兴宁市教育局马上派潘映云到广东省立勷勤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进修两年。毕业后派往韶关地委党校任教。1958年却给他增加罪名,将他归为“四类分子”,清洗回乡下,取消一切政治权利,致使他三个子女成绩优秀考上高中也不能就读。子女无过失,同样受到不公平的欺压,常常接受监督劳动。更为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教师被列为“臭老九”,他和很多教师一样被学生批斗,下放到农村接受教育,经常要接受规定集中学习和义务劳动。特别是下放到兴宁永和竹子坪茶林厂,每天要步行近20公里,开山造田,围山种茶,拓荒打石,劳动强度大,常常精疲力竭,体力、精力双折磨。那时候,我还很小,常常看到他和子女、亲属长期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每当节日或红白好事,村里最艰苦、最累、最脏的活都有他的份。当我看到他弯曲的身躯,看到他憔悴的面容,和他愈来愈低矮弯曲的身躯,心里有丝丝辛酸的感觉:因为他是我秀才爷爷潘著堂的学生!
    父母亲常常对我们说:“他从小在爷爷潘著堂私塾读书,沿袭了爷爷一手好字,书法非常工整、浑厚、有力。他收藏了很多书籍和字帖;只有他最有心得,学问最高。”父母常常教育我们,不能参与颠倒是非活动。
    后来,他们全家都说:“你们家里人太慈善,从来不会欺负人。”可惜,他收藏近百年的珍贵资料,后代没有保留珍藏。
    记得我哥哥结婚办喜事时,他主动过来搞卫生,动作麻利,搬走周围障碍物,用自己的双手捧走围龙屋全部垃圾,全村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时,可能是他想用最简单的劳动方式,回报恩师后代,心情最快乐无比!也是他最乐意做的。他微微的笑容始终烙印在我的脑海,提起这事我们家肃然起敬!
    潘映云先生常年受到压迫时期,家里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仍要将三子女扶养,常常接纳外甥女王珊、王苑、王浩虹……,现在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分别在广州、清远工作。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外公谆谆教诲,他们心灵深处都觉得外公是最伟大、最值得敬重的老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夫人张国香,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俩相互信任和鼓励,相伴70年不离不弃,毫无怨言,携手并肩走过艰苦岁月。她是丈夫度过难关时最大的精神支柱。她享年91岁。
雨过天晴  党恩高照
    据统计,1977年底全国尚有地主分子279.7万人,富农分子189.5万人,合计469.2万人。1978年底,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当时,他还是没有被平反。
    八十年代初,潘映云坚信自己蒙受冤案,根据事实真相重新编写材料,提交上诉。经李静阳(省政府)、王茂宏(广州珠冶)、曾宪金(兴宁落实办)、潘新旺(永和镇政府)等同志共同努力,上级部门重新调查后,他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平反。恢复他为退休教师等职务待遇和名誉。由韶关地委党校逐月发工资养老;每年教师节期间,还派员上门慰问。为此,潘映云先生感激地写了一幅书法“你——党恩高照”,大红纸张贴在自己家门前,引来很多人观看,人人拍手叫好。
一生最好时光可惜被浪费,但意志没有被摧残。平反后,他回到韶关党校,面对久违多年讲台,忆往事岁月,几多感慨,几多骄傲。知识分子的坎坷人生,让他吃尽了酸甜苦辣。但是,他始终坚信党不会忘记和抛弃自己,笑对人生百态,没有被压倒,没有自暴自弃,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潘映云先生热心公益事业,1981年春,岭下潘屋修建老屋水井,他全家积极参加带头捐款;1996年9月,潘氏族谱第四次修编,材料由潘映云提供,他核对岭下潘屋364人详细资料,准确无误,受到好评。
    他常年订阅“南方日报”、“参考消息”等权威报刊,准时收听收看新闻联播,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围龙屋窄小,房间阴暗,但我们经常看到他戴着老花眼镜,查阅报刊杂志,将重要信息和内容,剪裁下来用贴纸方式保存。还有一些养身秘诀收录。外孙女王珊回忆起外公多年来谆谆教诲和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仍然忍不住动容泪下:“外公长年累月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虑过度,精神消耗过大,体力,特别是精力透支明显;退休后,放松心情,有时散散步、看看书、写写字,有时搞点手工劳动;外公好像从来没有生病,稍有不适,就用自己积累的医学常识调理。”
    他二OO七年辞世,享年九十五岁。每年二月初十,是潘氏祭祀先贤的传统日子,全部后代相约拜祭,感谢恩德。
    她大女儿潘作英说:“我看见了生活中慈祥父亲的一个‘真’字,身经血雨腥风,父亲饱受沧桑!他质朴、纯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像父亲这样的老人,一辈子看这个世界的浮浮沉沉,但他的内心非常平静,而且充满着智慧。”
    潘映云长者博学多才、酷爱教育。凡认识或听过他为人的,都赞颂他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善良仁慈。后辈衷心感激潘映云先生对永和教育的贡献。
    永和教育先驱潘映云的坎坷经历,让后辈敬仰,让后代传颂,让后代效法。
                          二〇一四年八月   广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1/24 03:41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