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BR>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黏膜慢性和非特异性的炎性及溃疡性疾病,病程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呈双峰分布。其主峰在15—30岁,第二高峰见于50—70岁。其病因可能与遗传、过敏、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屑于中医“下痢”、“痢疾”、“腹痛”等范畴。<BR>[临床表现]<BR> 起病多缓慢,腹泻是主要的症状,排出脓血便、黏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一排便一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胃肠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BR>[诊断]<BR>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乙状结肠镜检查、黏膜活检及x线检查,在多次粪便检查和培养找不到病床体后,可以做出诊断。 <BR> [治疗] <BR> 1.西医药治疗<BR> (1)一般治疗:重症病人宜卧床休息。饮食以易于消化和富有背养为原则,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饮食。精神过度紧张者,可给予镇静剂。腹痛、腹泻较重,可应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颠茄8mg/次,1日3次,或普鲁苯辛15mg/次,1日3次。贫血成全身状态差者可以输血。如有水电解质紊乱则应及时补充纠正。<BR> (2)抗菌治疗:可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水杨酸偶氮磺胺嘧啶,1日1.5-3e并可增至1日68:病情缓解时再逐渐减量,维持量为每日1e,疗程1年左右。合并感染时,可适当选用抗菌药物治疗。<BR> (3)免疫抑制药物:强的松龙每日40-60mg分3-4次口服,症状好转后再逐渐减量,维持量为每日10mg,疗程半年左右。琥珀酸氢化可的松保留灌肠也有较好疗效,剂量每次50-100mg,加温生理盐水,每日1-2次,疗程1-3月。免疫抑制药物硫唑螺岭,可用于碘胺、激素类治疗无效病例,剂量为每日2.5mg/kg,待症状缓解后再减至每日<BR> 1.5mg/kg。<BR> 2.中医药治疗 <BR> (1)温热蕴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夹有脓血,黏液,苔黄腻,脉滑数。<BR> 治法:清利湿热,理气导滞。<BR> 方药:白头翁lO克、秦皮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车前子12克、木香2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BR> (2)脾虚湿滞:大便时溏埘泻,迁延日久,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朋显增加,粪便带有黏液或脓血夹不消化食物,纳呆脘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BR> 治法:健脾化湿,和中止泻。<BR> 方药,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木香10克、砂仁3克、慧苡仁15克、陈皮10克、泽泻10克、葛根10克。<BR> 中成药;锅类散,每晚1支,沮开水20—40m1调用,保留灌肠。<BR> (3)肝旺脾虚:腹沼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或伴有里急后重,胸胁胀痛,腕闷纳呆,矢气频作,苔薄白,脉弦细。<BR> 治法;抑肝扶脾,理气止痛。<BR> 方药:白芍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柴胡IO克、枳壳<BR> 10克、葛根10克、薏苡仁12克、焦山楂10克。<BR> 中成药:逍遥丸,泻痢固肠丸。<BR>[预防与调养]<BR> 调情志,适寒温,饮食宜清淡,食容易消化的食品,忌生冷油腻。</P>
<> </P><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