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宏东生前下乡宣传《土地法》
2004年11月3日,因患慢性重症肝炎抢救无效,年仅42岁的广东省兴宁市水口镇国土资源所所长陈宏东悄悄地走了。
噩耗传出,水口镇300多名群众自发地涌入灵堂,要再看一眼这位好党员、好干部。68岁的孤寡老人陈道林哭着说:“阿东,你不是说好要帮我养老送终的吗?你为什么会比我先走了?”
3月7日,中共梅州市委追授陈宏东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月17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向全省国土系统发出通知,学习陈宏东,争当时代先锋,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他最后一次睁开双眼,是因为听到书记叫他去上班
有18年党龄的陈宏东,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在基层国土所一干就是17年。17次迎寒送暑,17个春华秋实,陈宏东时刻想着群众的利益。
陈宏东生命的最后几天,也许是他一生工作、生活态度的典型写照。记者翻开一摞厚厚的记事本,在最新的那一本上发现密密麻麻的工作计划:10月27日,全所人员到光华村处理“梅华公路”拆迁遗留问题;28日到光华村为拆迁户协调落实宅基地;29日到达新村做计生对象思想工作……从这些工作计划里,你哪能看出这是一个生命弥留之际的重症病人?副所长陈海方后来回想说:“当时水口镇的圩镇建设正紧锣密鼓,一向身体硬朗健康的陈所长常常眉头紧锁,吃不下饭,却一点没耽误工作。”
10月26日,陈宏东到水口镇测量征地面积时,额头渗出豆大汗珠,嘴唇咬出了深深的齿痕。陈海方急了,夺下陈宏东手中的皮尺,用摩托车把他送到附近的水洋医疗站。医生神情严肃地说:“必须尽快到兴宁市人民医院全面检查治疗。”陈宏东笑了笑说:“没关系,我身体好着呢。”他让陈海方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他人。
10月30日,星期六。早饭后,陈宏东又准备去办公室加班。一向温顺的妻子陈伟英执意让他到市人民医院检查身体。“我这身体不是好好的嘛”,陈宏东说。妻子带着哭腔恳求他:“阿东,你就听我这一次吧。这几天夜里我时常被你的呻吟声弄醒,你不能再瞒我们了,家里一家老小还指望你过日子呢!”在妻子苦劝下,陈宏东就近到了水洋医疗站,医生立即给他输液―――他身体太虚弱了!
11月1日19时,在镇里忙了一天的陈宏东,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刚准备吃晚饭,突然想起镇计划生育委员会安排他做达新村一位计生对象思想工作的事还未做,便对妻子说:“你先吃饭吧,我出去一下就回来。”妻子说:“再忙,等吃了饭也不迟啊。”陈宏东笑笑,说:“你又不是不知道,咱们农村晚上没啥事,去晚了人家睡觉了怎么办?”说完便匆匆忙忙地走了。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计生对象答应去做节育手术。
11月2日早上7时,陈伟英做好早饭,却发现往日早就上班了的丈夫迟迟没有起床。丈夫实在是太累了,就让他好好睡个安稳觉吧!忽然,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连喊几声“阿东”,一步跨进卧室,只见陈宏东已经昏倒在床上。她强忍着泪水叫来救护车,把丈夫送进市人民医院抢救。当天下午,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这一天,陈宏东一直深度昏迷。陈伟英跪在床边,一遍遍地唤着丈夫的名字。
11月3日早上8时,从外地赶回来的镇原党委书记陈秋吾来了,陈伟英偎在陈宏东耳边轻声呼唤:“阿东,阿东,陈书记叫你去上班了。”这样一叫,陈宏东才醒过来,最后一次努力地睁开了双眼。一个小时后,正当英年的共产党员陈宏东,带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带着对事业的热爱,带着对故乡对亲人无限的眷恋,永远地走了……
不打扑克、不搓麻将、不参加不必要的应酬,“干活不要命!”
1987年5月,25岁的陈宏东从水口镇派出所调入国土所工作。这是一个陌生的工作领域。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打扑克、不搓麻将、不参加不必要的应酬。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想为人民办点事,首先要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3年下来,他阅读了大量与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有关的书籍。在单位那间9平方米的宿舍里,床头、桌子上堆满了书。为了查清水口镇国土资源状况,陈宏东天天骑着自行车走东村串西庄,深入调查研究,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勤奋刻苦的学习和调查研究,使陈宏东很快由“门外汉”变成了“国土通”,参加兴宁市组织的各种业务考核,常常摘“金”得“银”,成了水口镇国土资源的“活词典”,在全镇2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哪片土地属几类地,哪座山蕴藏什么资源,他都一清二楚。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都喜欢向他请教,群众遇到土地纠纷时都乐意请他调解,复杂抽象的政策法规经他一说,变得浅显易懂。
水口镇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原是一个弱项,由于土地巡查不到位,动态信息不灵,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陈宏东担任所长后,向兴宁市国土资源局立下军令状:不改变这种状况,就摘掉我的“乌纱帽”!
过去,在水口农村山区发生土地纠纷,要么只听宗族长辈一句话,要么横眉冷对、拳脚相加,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在陈宏东的建议下,镇里举办了多期国土法律法规学习班。同时,陈宏东还抓住各种时机,向干部群众宣传国土法律法规。无论是村干部到镇上开会,还是下村碰到村民开会,他都会主动登上台去,借机向大家作法律宣传。每年的全国“土地日”,他都亲自办宣传栏,到附近中小学上国土资源辅导课。他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送到了乡亲们的田头和心头。在陈宏东的建议下,镇里成立了土地动态巡查小组,各村指定一名干部为土地动态巡查信息员,全镇形成了土地动态巡查网络。陈宏东坚持每周不少于两次带领全所人员分片分村开展土地动态巡查,改变了过去违法用地发现难、处理难的被动局面。很快,该所被市国土资源局评为“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先进单位”。盐米村村民刘秋灵与刘木珍因宅基地起争议,双方纠集数名亲戚蓄意斗殴,村干部调解无效,请国土所协助解决。陈宏东带领一名国土员立即赶赴现场。站在情绪激动的双方亲戚中间耐心疏导了1个多钟头。双方终于被感化了,同意到国土所协商解决。
陈宏东在2001年就被查出得了肝炎,但为了工作,一直没有把病情告诉家人和单位。省道225线改造和省道120线建设,需要在水口镇征用土地305.3亩,拆迁房屋231户。兴宁市委、市政府要求该镇在公路施工前1个月内完成征地、拆迁、丈量等工作。他带领全所人员,冒着炎炎烈日到现场放线丈量,中午放下饭碗又接着干,晚上在办公室统计数字资料、绘图。肝部经常疼痛,有时实在忍不住,他就偷偷吃上几片止痛片继续工作。国土所干部告诉记者,在该镇几十名水口籍干部中,每天最早来上班的,是陈宏东。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不到7点半他就出现在办公室;晚上加班干到10点以后才回家是常事。节假日他几乎不是在办公室加班,就是下到各村巡查土地,或到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共事多年的水口镇分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副镇长曾茂洋,评价陈宏东只用了五个字:“干活不要命!”
“我吃公家饭,就是图公道。”“违反原则的事,打死我也不干”
多年来,陈宏东用一颗公心、两袖清风,在群众中树起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形象。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违反原则的事,打死我也不干!”干国土工作17年,处理各种土地纠纷100多宗,投诉率一直都是零。
2004年省道120线公路经过陈宏东家所在的英群村,许多征地拆迁对象都与他沾亲带故,有的亲戚、朋友想请他在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上关照一下,但最后都被他拒绝了。去年省道225线公路改造时,水口镇某村一位村干部家有一分地不在征用范围,但在公路施工填土时被填掉了。这位村干部是陈宏东父亲陈坤林的多年知己,便找陈坤林说情,希望把公路界桩外那一分地也丈量进去。谁知陈宏东想了想说:“爸,你也知道,公路界桩外的土地,按规定是不能丈量征用的。这样吧,你有机会多请他喝喝茶,也算支持我的工作。”
陈宏东一次到石下村巡查,发现有两户农户在春节期间抢建房屋,便及时制止并下发了停工通知书。但其中一户却我行我素,继续兴建,面对再次下发的限期停工通知书破口大骂:“老子天不怕地不怕,还怕你这个小所长!”随后又指使别人两次打电话威胁陈宏东。陈宏东毫不畏惧,在反复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带人强制拆除了其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水洋村村民刘某,是出了名的“刺头”,私自占用了五六平方米水田扩大门坪。陈宏东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前往处理。刘某见好话相求不奏效,便挥着菜刀说:“谁敢拆,我就砍谁!”陈宏东义正辞严地警告刘某:“你不要错上加错,我如果怕你,就不当这个所长了!”最后,刘某不得不自行拆掉围墙,返坪归田。
对他人讲政策,对亲兄弟也照样按原则办事。陈宏东的弟弟陈水东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分家后一直居住在破旧的祖屋里。2003年,趁哥哥外出学习不在家,陈水东悄悄地在祖屋旁边一块农用空闲地上砌了墙基,准备兴建新房。陈宏东知道后火冒三丈,强令弟弟立即把墙基拆掉。亲戚、朋友知道后,气得直说他是脑子不灵的“四方木”,陈宏东却是一笑了之。
其实这根“四方木”,为了做好工作一点也不“方”。荷树村一位村民为了解决与邻居多年的宅基地纠纷,找到陈宏东一边诉说苦衷,一边掏出200元钱往陈宏东衣袋里塞。陈宏东坚持还钱给他,说:“我吃公家饭,就是图公道。拿了这钱,我办事心里不踏实。”随后骑上摩托车,冒着风雨直奔荷树村,到双方家里了解情况,做工作。经过3次调解,7天后双方心平气和地解决了纠纷。
水东村村民黄春祥,有一栋400多平方米的楼房是省道120线公路建设中的“拆迁大户”,征地之初,他认为补偿标准低,思想抵触情绪较大,拒绝拆迁。对此,陈宏东没有用行政手段强制拆迁,而是不怕碰钉子,一次次登门拜访,耐心地给他讲述水口镇的巨大变化,讲省道120线公路改造将给家乡带来的实惠。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说,老黄的态度终于转变了过来,带头拆了楼房。他告诉记者:“陈宏东对工作的耐心和敬业精神打动了我,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为老百姓办些好事,才不愧是个‘人’”
“什么官不官的都是淡事,人生在世,要为老百姓办些好事,才不愧是个‘人’”。记者在翻阅陈宏东的笔记本时,看到了他抄写的刘志丹烈士的这段话。
陈宏东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英群村,他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孤寡老人陈道林,早已在水口镇传为佳话。有一天,陈宏东给陈道林送柴禾,发现老人心事重重。经过反复询问,老人把隐藏了许久的心事抖露出来。原来,老人年纪大了,又是孤身一人,生活无人照料不算,更担心后事没人管。陈宏东听了郑重地对老人说:“您老放心吧!从今以后我就是您儿子,我妻子就是您的儿媳妇,生活由我照顾,身后事我也会负责到底。”
1994年7月,陈宏东看到陈道林老人生活没有着落,符合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跑到镇政府民政部门给他落实了政策。1998年的一天,陈宏东看到老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便买来新衣执意让老人换上。老人过意不去,说:“阿东,你家生活也不宽裕,我这孤老头子有得穿就行了。”陈宏东说:“儿子哪能不管您的吃穿呢?”从此,陈宏东每年都记着要跟老人添点新衣。
2000年夏天农忙双抢季节,陈道林老人突然病倒了。陈宏东得知后,连夜赶到镇上为老人抓药、请医生。第二天,一夜没合眼的陈宏东,见家人白天忙得实在无法陪伴老人,便掏钱请了一位村民帮着老人煮饭、烧水。陈道林病愈后,逢人就说是前世修来的福,后半生有了依靠,再也不是孤寡之人了。当记者再次来到陈道林的小屋时,老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重复着一句话:“阿东是好人,阿东是好人,阿东是好人呀!”
在达新村,村民谢炳松对记者说,2002年年初的一个周日,陈宏东带着几十棵果树苗主动到他家登门“攀亲”时,着实让他吓了一跳。谢炳松家有7口人,除了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外,只有他一个体弱多病的劳力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十里八乡闻名的贫困户。陈宏东当时半开玩笑地对谢炳松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帮扶对象’。如果两三年内你们家还是脱不了贫,我就不攀你这个亲戚了,而且还要一刀两断。”
为使谢家早日脱贫致富,陈宏东先后掏出1350元资助他种荔枝、沙田柚,买了两头猪苗和鸡苗发展家庭副业,还帮助他们办了2003年和2004年的合作医疗保险。如今,陈宏东亲手栽培的果树已有了收成,谢炳松全家也告别了贫困,人均年收入达到3500多元。
在水口镇达新村还传诵着这样的故事:该村伏洞片的60多户群众,过去要跑一里多山路,到一个叫凉水泉的地方挑水喝。由于泉水小接水的人多,斗殴事件时有发生。为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缓解村民之间的矛盾,陈宏东积极与扶贫挂钩单位兴宁市工商银行联络协调,筹集到两万多元,建了一个能供300人饮用的蓄水池,给各家各户埋设了自来水管。如今,伏洞片群众不出门就能喝上清甜的山泉水。
陈宏东到底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人人都能说几件,但是谁也说不清。村里的陈友招婆婆说,我家中缺少劳动力,多年来,每逢农忙季节,阿东一定主动到我家去帮忙;村里的年轻人说,村里有一条田间小路,中间有3处不到一米长的缺口,平时过往骑车都得下车推过去,阿东自己掏钱买来水泥,挑来沙石,浇筑成水泥板放上去;陈日泉老人说,去年6月18日深夜,我的哮喘病犯了,痰卡在喉咙里,憋得脸发紫。六神无主的儿子敲开阿东的家门。阿东立即向邻居借来摩托车,把我及时送到抢救。办理入院手续时不够钱,阿东拿出工作证,恳切地对医生说:“我是水口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工作证先押在你这里,两小时之内我保证把欠款交上。”接着就匆忙回家凑了500元钱送到医院……
其实,陈宏东自己既不富裕,也不健壮,全家住在一座1992年用石头砌的、原打算盖楼房而没盖成的平房里,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21英寸彩色电视机。为了孩子读书、自己看病,至今还欠着3万多元债。周围群众说,阿东家经常吃白饭素菜,但遇到村里修道路、挖水渠、发展老人协会等事情,他总是带头捐款。
也是共产党员的妻子陈伟英回忆说:“阿东有肝病,我开始也不知道。他每天都起早摸黑,不停地工作,即使节假日也很少在家。他从没对我说过累,也从没说过哪儿不舒服。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找,他总是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去年除夕,年夜饭已做好,全家也上了桌,可一个道路塞车的电话就把他叫走了。”陈宏东的父亲陈坤林曾担任过23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位老党员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家并不是不需要钱,但能帮别人一把是一把,因为他是党的人。”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人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人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人说:“牺牲你自己”。这是陈宏东生前喜爱的诗句,也是他生命里的真实写照。陈宏东走了,他把自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形象,永远地刻录在大地上,刻进了人民群众的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