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清桢(1905―1942)我国第一代著名版画家,是兴宁县宁新镇人。1922年在兴民中学读书,后在新陂小学、城南小学教书。1929年秋到上海就读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毕业后先作在梅县丙村中学、松口中学、大埔百侯中学教书。罗清桢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酷爱绘画艺术。1932年的一天,听挚友陈铁耕介绍鲁迅倡导木刻,他把《起卸工》等10幅编印成木刻第一集,向鲁迅先生讨教,从鲁迅的复信中得到莫大的鼓舞和教益。此后,凡有新作,必先寄去向鲁迅请教。1934年春,罗清桢木刻第二集出版。翌年又出版第三集,他的作品笫一次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同年6月12日,启程东渡日本,日本艺术家得知他最初是用雨伞支撑磨制雕刀,刻出如此好的作品时,感到十分惊讶,很佩服他的创造精神和毅力。罗清桢在松口中学教书期间,还组织《黑白木刻研究会》,培养出一批木刻青年,出版了两期木刻画刊,鲁迅先生还为该画刊题封面字《松中木刻》。1936年秋,到大埔百侯中学任教,在中共大埔地方组织的关怀下,艺术创作大为活跃。其作品《前瞻中的回忆》曾获莫斯科国际版画一等奖。抗战爆发后,刻出了《汽笛响了》、《全国人民总动员》、《准备收复失地》等一系列战斗性强、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并与诗歌配合,印成卡片,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以呼起民众,抗战到底。从1938到1941年间,罗清桢一直从事抗曰战争的宣传工作,他创作的《抗战三部曲》直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抗战的雄伟场景。国民党当局对罗清桢的正义行为深为恐惧,罗卓英曾三次“找其谈话”,进行威迫利诱,尔后又发出通缉令。罗清桢在“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笼罩下,国内不少木刻研究团被迫解散了。正如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称道的:“据我所知道,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一个研究木刻的团体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个人,如罗清桢,己出《清桢木刻集》二辑......这都是值得特记的。”在罗清桢的带领下,兴宁一批木刻青年脱颖而出,成绩斐然。兴宁因此被鲁迅称誉为“版画之乡”。1942年,罗清桢再度到百候中学任教,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秘密审讯、严刑拷打、使其身心受到严重创伤,数天不能进食。同年11月,因贫病交迫,在家逝世,时年37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