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幼儿心理学认为,学龄前幼儿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要培养一个“合群”的孩子,必须从消除那些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原因入手。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成员关系 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 2.养育观念及养育方式必须升级 要尊重孩子作为主体的人格和权利,避免包办代替。家长应注重培养幼儿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摆脱依赖思想引导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家长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3.构建真实的社交环境 家长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与他人交往,让他们享有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自由;积极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帮助幼儿分析和解决同伴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好朋友,发展初步的友谊。
专家提醒: 1.需要用心购买培养孩子社会性品质的故事书,借助书中人物的成功“案例”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 2.家长在生活中要早入手,让孩子尽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3.培养相关技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幼儿具有从众心理,喜爱模仿,易崇拜有本领的人。因此,提前教会孩子一些“绝活”,如拼插模型、折纸、剪纸、歌曲、童谣等,就会增强他们对其他孩子的吸引力。 4.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会交往。比如,让孩子多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相处。家长还可以利用生日或节日,主动邀请其他人一起庆祝,增加幼儿和其他同伴交往的机会。 5.联络老师,在游戏时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当众讲话的能力。教师还要多多鼓励、多表扬这样的孩子,提高他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6.通过幼儿园老师,创造优势互补的交往环境。老师可以把内向、不擅交往的幼儿与外向、善于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组,同伴的示范、影响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凡。要善于利用同伴影响的作用,让孩子学会交往。 幼儿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发展中的问题,比如不合群,也不是短期就能纠正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告别不合群。 需要注意的是,不合群和“言语障碍”、“自闭症”等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对于那些用尽办法不能奏效的孩子,家长应该向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医学工作者请教,以便及时给予孩子合理的关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