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状元,普遍家境殷实,个人素质良好,有健康的理念和思想认识,而且眼界绝不是井底之蛙,基于这些,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背后一个家庭的写照。
为什么县城中学再难出清华北大?
在省城数一数二的中学,一个师大附中,一二十人扎堆考入清华北大,好家伙。地区第一中学,现在能上清华北大的,勉强还有一两个。而清华北大,在这个省一年的招生名额,统共不过百来人。
到了县城中学,清一色全军覆没。现如今,考一个交大复旦,上几个985,已是谢天谢地凯歌高奏了!就连以前全国闻名、荣耀三十年的黄冈中学,现在也落魄了,据说1999年以后再没出过省状元了。
是啊,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以前的高考,拼的是智力和勤奋;现在,更像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决战,学生、家长、家境、学校、教师、地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有人说这是个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代,说的是“难出”但并不是“不出”,所以寒门一向在大众看来,贵子是特别匮乏的,这确实是个事实。
寒门?何谓寒门?
1、贫寒的家庭
2、微贱的家庭
寒门不仅仅指的的表面的基本释义,因为自古有句古话“人穷志不穷”,它还包含了一个家庭的思想、家教、家风,一个人的的追求和认知。如果说寒门不仅仅是经济匮乏而且思想贫瘠,认知匮乏,那么这样的寒门别说是难出贵子,是根本出不了贵子的。
贵,何为贵?
并不是你裹着貂裘大衣、穿着名牌、开着豪车就一定是贵,也并不是你衣着朴素干净就不是贵,但整日蓬头垢面,毫无追求,整日混吃混喝的人一定是寒门。
比你富有、比你优秀的人,往往还比你更努力。
富有家庭出身的孩子,更自信更积极更拼搏更努力,而贫寒子弟相对自卑,一旦受挫,更容易堕落。
县城的学生整体素质,总体感觉一年不如一年,原因很简单,优质生源连年流失。有条件的家庭,都选择投奔大城市,首选一线城市,其次省会,再次地市。这一轮大浪淘沙,依旧留守县城的,都属于“拼不起”一族。“拼不起”一族里,偶尔也有一两个智力超常、成绩突出的好苗子,结果是,很快被省城市里的超级中学、私立中学重金挖走。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优质生源,想要清华北大,岂非缘木求鱼?
一所重点大学的师范生,优秀一点的,还没毕业,早被一线城市、名牌中学、高薪私立学校抢走了。剩下的,多半也能去市一级的学校。能到县城中学的,寥寥无几。
县城中学曾经也锻造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能吃苦愿付出。但如今,外校不断挖墙脚,内心也想展翅高飞,都呆不住了。高飞千里去了珠三角、长三角,那里的老师工资是县城的好几倍,有的一去就给一套房,让你选也知道如何选择。
家庭环境——大城市的言传身教,而县城的不管不顾
县城的学生群体大多属于“留守孩子”,有不少“问题少年”,家长要么长年在外谋生,要么在家起早摸黑,对小孩教育往往“心有余力不足”,多半说几句鼓励的话,便算完事。
而超级城市的家庭,虽忙但对孩子的关注一点不少,该陪孩子的时间一点不少,该忙自己的事一点不落下,言传身教,这样环境出来的孩子,已经让县城的孩子矮了一节了,更不用说师资、培训等教育资源。
很明显,教育是需要成本的,不然你拿什么和别人PK?俗语三年荒一个秀才,一个孩子再有天赋,再聪明,没有后天的培养终究是路人。“伤仲永”的例子不在少数,一样的道理,如果仲永有一个“孟母”,那结局肯定会不一样。“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大家也都听过,所以家庭在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