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mlv 发表于 2015/11/8 17:05

记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二、三事

1905年9月2日,清廷政府颁布“废科举”新政,要求各地从第二年开始停止科举考试,倡办新学。次年,即1906年,广东兴宁县衙为响应清政府号召,便在兴宁县城东刘家祠设“官立兴宁简易师范科”,招两个班约50名学生,培养师资人才。1903年被指派兼任私立兴民学堂学监的何子渊,作为当时清朝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出任“简易师范科”学监一职,并担任国文、历史两门基础科目的老师。1907年“简易师范科”改为中学预科,1908年更名为兴宁公学堂。1909年,兴宁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后,何子渊又被公推为兴民学堂董事长,自此,雷厉风行,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比如:从排斥女童的八股私塾,过渡到男女同校;从混班教学,改为分班教学;从单一的塾师办学,到允许礼聘不同学科的老师分科教学;从单一枯燥的八股文,上升到文理并举的现代文;从卜卜斋的先生负责制,进化到班主任负责制;从保守的自产自销,应试科举,到师出多门,外送留洋……何子渊不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而且还通过“凑会”集资等办法,发动全县的乡绅、百姓,打破传统,解放思想,响应号召,支持新学。先后将何天炯、何天翰等20多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外送日本游学,其中有14人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走上了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随着“三校合并”,兴宁一中与兴民分开、迁址、独立公办后,何子渊作为官派学监,随一中辗转迁徙,直至1940年才真正退休,回石马乡居,于次年秋末逝世,享年77岁。1939年冬,一中毕业,继罗清桢之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映球,代表一中学子特地为即将退休的革命导师子渊先生赠画《木棉报春》——“紫房日照胭脂影,素艳风吹腻粉开!”,表达自己及一中师生对渊公的崇高敬意。


罗映球赠子渊先生:《木棉报春》该画作于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是讫今为止发现的罗映球最早的国画作品。历经八年抗战,国共内战,土改、“土改复查”、三反五反、大跃进、人民公社、“破四旧” 、“十年浩劫” 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几经易手而幸存了下来,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近代史,堪称奇迹。1985年,兴宁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何子渊、萧惠长等先贤对兴宁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的特殊贡献,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清况下,拨款14万元,在兴宁学宫兴建了一座大楼,命名为“先贤楼”,并勒石纪念。《先贤楼志》中提到1903年参与创办兴民学堂的何子渊、萧惠长、王蔚奇、陈谷乡、陈少岳、罗幼山、罗雅达、罗则恒、张花谷、刘冬友等人,在罗师扬《希山丛著》之“兴民小史”一章中,基本均有提及。《希山丛著》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兴民学堂创办历史的书籍,也是唯一的“正史”。其中发起人萧惠长是清末秀才,子渊的学生,主要负责对外联络、筹款;赞助人是李子铭、罗玉澄;董事是王蔚奇、萧惠长、陈谷乡;名誉董事是李子铭、罗玉澄;丘逢甲被礼聘为监督(校长),挂职3个月;学监是何子渊、罗则恒,而罗则恒是兴宁龙田的布匹商人,挂职学监,后发明织布打梭机【参见《兴宁县志》】;会计是李淑眉;出纳是戴显利;教员是罗幼山、陈少岳等。从以上名单可以看出,兴民学堂创办之初,规模并不大,真正长期驻校管理的人员只有官派学监何子渊,董事王蔚奇、萧惠长、陈谷乡等四人,四人中又只有何子渊一人有实际职务:兴宁督学兼学监。然而,正是这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西式学堂,创办时间比清政府颁布废科举令,年停止科举考试(其实,宣统元年〈即年〉,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整整提前了三年,堪称中国现代教育的滥觞。建校一百多年来,一中、兴民,交辉相映,相得益彰,英才辈出,人文蔚起,演绎了一段现代教育的精彩传奇。(整理:何锋,何子渊研究会供稿)                                                            


湘伯 发表于 2015/11/8 18:45

应在适当地方为那些为兴宁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贤树碑立传

梅县浑蛋 发表于 2015/11/8 19:09

湘伯 发表于 2015/11/8 18:45
应在适当地方为那些为兴宁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贤树碑立传

客家博物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二、三事